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青春期 > 青少年如何认识性知识?青少年要了解哪些性知识?[图]

青少年如何认识性知识?青少年要了解哪些性知识?[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2:09 青少性知识性生活

青春期阶段孩子的生理方面的变化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性心理方面,很多孩子都会出现一些困惑和异常的症状,比方说欲望旺盛,总是想要自慰,总是想要同房,这些其实都是正常的,那么青少年如何认识性知识?青少年要了解哪些性知识?下面来看看。

青少年如何认识性知识?青少年要了解哪些性知识?(1)

1、正确认识性知识

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应该认识自己的身体,对生殖系统的生理解剖有一个科学的了解,消除神秘感。对于睾丸、丁丁的增大,阴毛的出现,遗精的发生不要感到疑惑和恐惧,要懂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遗精是每一个性成熟后的男性青年及缺乏性生活的男性成年人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既不可怕,也无危险。

正确对待自慰行为

应该正确对待手淫和婚前性行为的问题。青少年由遗精而尝到快感后,进而玩弄生殖器,养成了手淫的习惯,很多有手淫习惯的青少年由于缺乏正确认识,不知道手淫对身体有无危害,听到了一些有关手淫会影响结婚和生育的传闻,更加惶恐不安,充满道德上的犯罪感。有些弱气质型青少年,表现沉默寡言,萎靡不振,这都会直接影响学习和工作,造成对身体的损害。

正确的进行自慰

其实从医学角度看,手淫的危害程度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幺可怕。国外调查资料表明,90%以上的男女青少年都曾经有过手淫的历史。国内的发生率可能会低些。目前尚没有证据能说明手淫会导致以后的性功能障碍。青春期要科学的进行自慰,在自慰之前将杜蕾斯快感装人体润滑液涂抹在丁丁处完全润滑。新婚之际,一时性同房失败是常有的事情,可是有些人把此现象与手淫历史联系起来,增加了精神负担,会进一步妨碍性生活的正常进行。当然,过度手淫或过分追求性刺激,使生殖器长期处于充血状态,则容易诱发前列腺炎。另外,一些青少年为了寻求刺激,四处收集黄色书刊,沉湎于荒诞而离奇的性幻想中,使自己意志消沉,学习精力分散,这是要不得的。有志青少年还是应该下决心除掉这种不良的习惯,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工作,努力进取。

正确认识婚前性行为

对于婚前性行为则是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青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和开发智力的黄金时代。那些不顾学业和事业,热衷于"性解放"的青少年应该认真考虑,尽快走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十分注意生理卫生

青少年要十分注意生理卫生。青春期女孩的发育比较平缓而协调。男孩子则迅猛而不协调,身高增长快而体重增长慢;纵向发育快而横向发育慢;骨骼发育快而肌肉发育慢。这种"三快三慢"的特点,使得男少年容易发生驼背、低头等不良姿势,常常被大人训斥为"坐没坐相,站没站相"。这一时期应该注意坐立行走的姿势,防止驼背和脊柱弯曲。另外,男孩不易穿过紧的裤子。因为睾丸对温度极为敏感,经常穿紧身裤可使阴囊皮肤增厚,睾丸升高达腹股沟外环部位,从而导致睾丸温度高于正常温度,影响睾丸中精子发育。再则裤子过紧增加对丁丁头的摩擦,容易引起性冲动。男孩还要注意保持外生殖器的清洁,经常翻转包皮,清洗其中污垢,以防炎症和丁丁癌的发生。

2、性骚扰的常识

(1)、先用话语或者看似不经意地触碰身体进行挑逗,还有的是不敲门、不打招呼随意进入女孩子的房间,这均构成了性骚扰。

这时是女孩子自我保护的关键时期。不要认为是自己过于敏感,更不能害羞、腼腆,为性骚扰者找到可乘之机,而是应该坚决拒绝、反抗,斩断“进一步”的邪念。

(2)、性骚扰者会精心策划,寻找一个相对隐蔽的环境,采取挑逗、抚摸、或者药物等方式,让受害者产生性兴奋、性幻想,看起来好像受害者是自愿的,但只要是违背当事者意愿的性行为都属于性侵犯,这种性侵犯往往带有突然性、强迫性、暴力性等特点。

当你被领到一个陌生的房间,或者是隐蔽、僻静的地方时,要保持高度警惕,危险正在向你靠拢。

(3)、性侵犯一旦得逞,会用尽一切手段,威逼、利诱受害者保密。

受害者惧怕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害怕医生和警察的冷漠表情和责备,害怕伤及家人和亲朋好友的面子,常常不会选择报警和去医院治疗。家长为了顾及自身的利益或受到各方面的压力,也会恐吓孩子,掩盖事实真相。

(4)、受害人应及时拨打电话,打法律援助热线、少女性伤害心理援助热线,与有关人士分析要不要报警。同时注意保留证据,如内衣、床单等。即使不报案,也要告诉侵害者,我手上有证据,使他想“进一步”时有所顾及。

(5)、把事情经过告诉自己的亲朋好友,以便在以后事情再次发生时,可以及时求助,如借宿等。

(6)、受到性侵犯后,难免有愤怒、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但要清楚自己没有错,可以把这种情绪向侵害者表达、发泄,让他最终不敢再对你进行性侵犯。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