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营养科普 > 西瓜皮有哪些功效作用?食用西瓜的注意项有哪些?[图]

西瓜皮有哪些功效作用?食用西瓜的注意项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21:13 西瓜西瓜皮去暑

在我心里,西瓜就是夏天的标准配置,夏季的天气很炎热,而西瓜刚好是属于凉性的水果,清凉降暑的功效很好,而西瓜身上有用的不仅仅是瓜瓤,西瓜皮同样有很多的功效作用,那么,西瓜皮有哪些功效作用?食用西瓜的注意项有哪些?

西瓜皮有哪些功效作用?食用西瓜的注意项有哪些?(1)

1、 西瓜皮的功效作用

中医称西瓜皮为“西瓜翠衣”,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良药。把西瓜皮焙干,研末外用可治口疮。西瓜皮解暑清热、开胃生津,其含糖不多,适于各类人群食用。以下是西瓜皮的具体功效及做法大全。

在夏季,吃西瓜解暑功能一流,吃了西瓜可别丢西瓜皮,它不仅是解暑佳品,也是清凉解渴利尿的佳品,对高血压、心脏及肾脏性水肿者均有保健功效。

西瓜皮味甘,性凉,具有清暑热除心烦,能治疗因暑热引发的小便赤短。你也可吃完西瓜后留下瓜皮,把绿衣切去,剩下白色部分炒肉当菜吃。也可以用鲜西瓜皮煮肉片汤喝。而高血压者、心脏及肾脏性水肿者可直接煮水服用。注意,西瓜皮性凉,平时容易拉肚子的人就别吃了。

除了医疗功效,西瓜皮还是很好的去油污用品,是你维持厨房清洁的好帮手。

西瓜皮的功效与作用

一、西瓜皮的美容作用。

1。冰镇后的西瓜皮能够镇静并治疗被晒伤的皮肤,经常使用有较明显的增白作用。

2。西瓜肉中含有极高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B和维生素C,而这些全部是保持肌肤健康和润泽所必需的养分。

3。西瓜有清热解暑、利尿除烦等功效。用西瓜按摩以及敷脸,感觉清新舒爽。可使肌肤细腻、白净、富有光泽。

二、西瓜皮的食疗作用 。

1、西瓜皮味甘、淡,性凉;归心、胃、膀胱经;清凉解利;

2、西瓜皮具有清暑除烦,解渴利尿;

3、西瓜皮主治暑热烦渴,小便短少,水肿,口舌生疮。

西瓜皮的10种做法

1。凉拌西瓜皮

原料:西瓜皮,蒜茸,鸡精,白糖,盐,香油。

做法:西瓜皮上留少许红瓤,削去西瓜绿色的硬皮后,切成小块。加入蒜茸,鸡精,白糖,盐和香油,搅拌均匀后就可以了。

2。西瓜皮绿豆汤

原料:绿豆100克,西瓜皮500克。

做法:将绿豆与1500毫升水煮汤,沸后10分钟后去绿豆,再将洗净的西瓜皮放入再煮,煮沸后冷即可饮汤,一日数次。

功能:清热解毒,除烦止渴。方中绿豆甘凉,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清暑利水;西瓜皮甘寒,清热解暑,除烦止渴。适宜于夏天痤疮患者服用。*西瓜皮学名称为“西瓜翠衣”,是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良药,如把西瓜皮焙干,研末外用,可治口疮。

3。肉烧西瓜皮

主料:西瓜几块,五花肉若干。

调味料:姜两片,酱油、盐、味精、油各少许。

制作方法:

1、先把瓜瓤控掉,再把瓜的绿色硬表皮刮去,洗净,切成火柴盒大小块状。将五花肉切成小方块。

2、锅里油烧热,下姜片,姜片开始皱缩时下肉块,快炒几下后依次加入酱油、水。

3、烧开后撇去浮末,转小火盖上锅盖闷,中间须开盖翻动几次,待肉烧熟后放入西瓜皮,等瓜皮变软后调味出锅。

特点:瓜皮的滋味远远好过五花肉。

4。清新西瓜皮

材料:西瓜皮,火腿肠,尖辣椒,盐,鸡精

清新西瓜皮的做法

1.西瓜切块后,只取白色部份的肉

2.然后切成丝

3.火腿肠和尖辣椒也分别切成丝

4.锅中热油,倒入西瓜皮丝翻炒

5.炒软后,加入少许的盐和鸡精调味

6.倒入火腿肠丝和尖椒丝,翻炒一会儿,即可

5。西瓜排骨汤

用料:西瓜皮759克,猪排骨120克,盐适量。

做法:西瓜皮洗净,削去翠衣,切块成丁,排骨洗净,加入水8杯,用大火煮沸后,加入切好的西瓜中果皮,再用小火煮10分钟后,加少许盐调味,即可食用,每日1次。

主治:暑温、中暑、口舌唇内溃疡。血压高者,可加入白木耳一起煮汤食,亦可作女性面部按摩之材料。

注意:脾虚、湿困、腹泻、神疲乏力、苔腻者不可服。

6。西瓜皮丁粥

将西瓜皮150克削去硬皮及残留瓜瓤,冲洗干净,切成细丁,用盐稍腌。取锅放入清水、西瓜皮丁、洗净的粳米100克、山药30克、扁豆30克,先用旺火煮沸,再改小火煮约15分钟,最后用盐、香油调味,也可用红、白糖调味。此粥具有益气健脾、祛湿清暑的功效。

7。 橙香西瓜皮

西瓜皮削去外层青皮,去掉内层红瓤,然后切成条;莲藕洗净刮去外皮,切成片泡在凉水盆中将瓜条、藕片分别在开水中灼一下,取出沥干水分;在瓜条、藕片中加入橙汁、盐、白糖拌匀,色泽呈淡黄色,即可装盘食用。提示:西瓜皮与莲藕不要同时焯水,因为质地不一样,莲藕焯好了,西瓜皮就容易焯软。

8。瓜条蛋花汤

主料:西瓜皮、鸡蛋番茄

调味料:盐、味精、香油

做法:

1。西瓜皮削去外层青皮,去掉内层红瓤,切成细条。番茄切成片。鸡蛋打散。

2。汤锅加水,放入瓜条煮开,然后再依次下入番茄片,淋入蛋液,加入盐、味精、香油调味即可。

提示:在淋入蛋液之前,可以在汤中加少量淀粉液,这样可以使淋入的蛋液不散。

9。西瓜皮炒毛豆

主料:西瓜皮、毛豆

调味料:盐、花椒

做法:

1。西瓜皮削去外层硬皮和内层红瓤后切成丁,用少许盐腌片刻。毛豆清洗干净,放入煮锅中,加入花椒、盐煮熟,然后取出沥干水分备用。

2。倒去腌瓜丁所出的水。

3。炒锅入油,待油烧至八成热后,下瓜丁滑炒,然后再放入煮熟的毛豆一起滑炒,可依据个人口味加入酸、甜、辣等調味品。

提示:在煮毛豆时,剪去两端的尖角,这样豆子更容易入味。

10。翠皮里脊

主料:西瓜皮、里脊肉

调味料:鸡蛋清、料酒、盐、湿淀粉

做法:

1。将新鲜西瓜皮削去青皮,切成丝,加少量盐拌匀,腌渍片刻后挤去盐水。里脊肉切成细丝,放入碗中,加料酒、盐、蛋清、湿淀粉拌和上浆。

2。炒锅入油,用中火将油烧至六成热时,下入肉丝划散,待肉丝发白时捞出沥油。

3。原锅留余油加少量清汤烧开,放入西瓜皮丝和肉丝颠锅翻几下,用湿淀粉勾芡出锅即可。

提示:肉丝在入锅炒之前,用蛋清、湿淀粉、料酒、盐上浆,可以使炒出的肉丝保持鲜嫩的口感。

2、吃西瓜的注意事项

1、不要吃得过多,否则伤脾胃,引起咽喉炎

西瓜是生冷之品,吃多了易伤脾胃,所以,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大便滑泄者少食为宜,多食则会腹胀、腹泻、食欲下降,还会积寒助湿,导致疾病。一次食入西瓜过多,西瓜中的大量水分会冲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和胃肠道抵抗力下降。

2、感冒初期不要吃西瓜

感冒初期不要吃西瓜,否则会使感冒加重或延长治愈的时间。无论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其初期都属于表症,应采用使病邪从表而解的发散办法来治疗。中医认为,表未解不可攻里,否则会使表邪入里,病情加重。在感冒初期,病邪在表之际,吃西瓜就相当于服用清里热的药物,会引邪入里,使感冒加重或延长治愈的时间。不过,当感冒加重出现了高热、口渴、咽痛、尿黄赤等热症时,在正常用药的同时,可吃些西瓜,有助于感冒的痊愈。

3、不要吃打开过久的西瓜

气温高,西瓜打开过久易变质、繁殖病菌,食用了会导致肠道传染病。因此,吃西瓜应注意选择成熟的新鲜西瓜。

4、肾功能不全者不要吃

短时间内大量吃西瓜,使体内水分增多,超过人体的生理容量。而肾功能不全者,其肾脏对水的调节能力大大降低,对进入体内过多的水分,不能调节及排出体外,致血容量急剧增多,容易因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

5、口腔溃疡者不要吃

中医认为,口腔溃疡的主要原因是阴虚内热,虚火上扰,灼伤血肉脉络。西瓜有利尿作用,口腔溃疡者若多吃西瓜,会使体内所需正常水分通过西瓜的利尿作用排出一些,这样会加重阴液偏虚的状态。阴虚则内热益盛,加重口腔溃疡。

6、糖尿病人吃西瓜需适量

西瓜约含糖类5%,且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部分果糖,也就是说吃西瓜后会致血糖增高。正常人由于会及时分泌胰岛素,可使血糖、尿糖维持在正常水平。而糖尿病人则不同,在短时间内吃太多西瓜,不但血糖会升高,病情较重的还可能因出现代谢紊乱而致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人每天吃的碳水化合物(糖类)的量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因此如果一天中多次吃了西瓜,那么应相应地减少吃饭和面制品(碳水化合物)的数量,以免加重病情。如果一次吃25-50克西瓜,对糖尿病人影响不大,所以糖尿病人吃西瓜时要注意适量。

7、产妇不宜多吃西瓜

产妇的体质比较虚弱,中医认为多吃西瓜会过寒而损脾胃。

不宜在饭前及饭后吃因为西瓜中大量的水分会冲淡胃中的消化液,在饭前及饭后吃都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饭前吃大量西瓜又会占据胃的容积,使就餐中摄入的多种营养素大打折扣,特别是对孩子、孕妇和乳母的健康影响更大。而对于想通过节食减肥的人则在饭前吃点西瓜不失是一种减少食物摄入的好方法。

8、少吃冰西瓜

虽然大热天吃冰西瓜的解暑效果很好,但对胃的刺激很大,容易引起脾胃损伤,所以应注意把握好吃的温度和数量。最好把西瓜放在冰箱冷藏室的最下层,这里的温度大约是8-10℃,这个温度口味也最好,每次吃的量不要超过500克,且要慢慢地吃。对于有龋齿(蛀牙)和遇冷后即会感到酸、痛的牙过敏者,以及胃肠功能不佳者就不宜吃冰西瓜。

9、西瓜是含糖量很高的水果,容易转化为脂肪,不利于健康

可以少吃西瓜中间含糖多的部分,而选择红白相间的西瓜皮来吃;而且晚上九点以后也不宜吃西瓜,容易长小腹和小肚子;在夏天,甚至可以用西瓜皮做菜,比如凉拌西瓜皮:取稍带红色瓜瓤的西瓜皮,去除最外面的硬皮,切成小块,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加糖、盐、各种调味品即可,不但爽口,而且又美容又减肥。

10、西瓜必须洗赶紧才可以吃

西瓜须洗净后,用干净刀切开食用,切忌不洗瓜和刀就切开,不可食被蚊、蝇等爬叮过的瓜瓤,谨防病从口入。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