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营养科普 > 吃春笋的好处有哪些?吃春笋有什么注意事项?[图]

吃春笋的好处有哪些?吃春笋有什么注意事项?[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7 16:47 春笋竹笋蔬菜

春笋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蔬菜食物,适当吃春笋可以为健康带来不少的好处,但是吃春笋也有许多要注意的地方,那么吃春笋的好处有哪些?吃春笋有什么注意事项?吃春笋的养生作用有很多,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吃春笋的好处,以及注意事项吧。

吃春笋的好处有哪些?吃春笋有什么注意事项?(1)

1、春笋的营养价值

春笋味道清淡鲜嫩,营养丰富。含有充足的水分、丰富的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纤维素含量很高,常食有帮助消化、防止便秘的功能。所以春笋是高蛋白低淀粉、多粗纤维素的营养美食。春笋有“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的功效,现代医学证实,吃笋有滋阴、益血、化痰、消食、利便、明目等功效。小儿患麻疹的时候,可喝嫩笋尖做的汤,使麻疹出透,缩短病期;用春笋熬粥,还对久泻形成的脱肛有很好的疗效。现代医学则认为,竹笋具有吸附脂肪、促进食物发酵、有助消化和排泄作用,也是减肥者最理想的食物之一。

另外,笋是体内垃圾的“清道夫”,其所含的膳食纤维可以增加肠道水分的储存量,促进胃肠蠕动,降低肠内压力,减少粪便黏度,使粪便变软有利排出,有利于治疗便秘,预防肠癌。笋低糖、低脂,富含膳食纤维,可降低体内多余脂肪,消痰化瘀滞,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治疗有益,且对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吃春笋注意事项

新鲜竹笋不宜多吃,每人每餐最好不要超过半根。春笋虽然营养价值高,但春笋性寒味甘,又含较多粗纤维素,量食用后,很难消化,容易对胃肠造成负担,尤其是本身已经患有胃肠道疾病的人不可大量食用。患有尿道结石、肾结石、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慢性肠炎、脾胃虚弱等疾病的患者都不宜多吃笋。

3、春笋的适合人群

1、一般人均可食用。

2、过敏体质的人过量食用会影响健康,其中患有严重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慢性肠炎等疾病的患者应忌食;15岁以前儿童尤应注意不宜多吃;脾胃虚弱者或妇女产后以及因吃笋会诱发、复发哮喘的人不宜吃笋;春笋中难溶性草酸钙含量较多,所以尿道结石、肾结石、胆结石患者不宜多食,另外年老体弱者、消化不良者、脾虚肠滑者不宜多食春笋。

4、春笋的食疗作用

春笋味甘、微寒,无毒;

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

适用于浮肿、腹水、脚气足肿、急性肾炎浮肿、喘咳,糖尿病、消渴烦热等症。

5、如何挑选春笋

春笋要质地鲜嫩,黄色或白色最好。

6、春笋的保存方法

1-2天,新鲜竹笋在采收后放置常温下会很快就纤维化,所以为了新鲜最好尽快使用,如果吃不完或是买回来不立即食用,以报纸包好再用塑胶袋包好不要让水份蒸发,再放入冰箱内冷藏,不过最好还是尽早吃完。

或是买回竹笋后在切面上先涂抹一些盐,再放入冰箱中冷藏。

7、春笋的选购技巧

一、看笋壳。笋壳一般以嫩黄色为佳,因为未完全长出土层或刚长出的竹笋壳常为黄色,其笋肉特别鲜嫩。根部偏黄白色,中部到尖部棕黄色而又光泽是比较新鲜的笋。如果中部到尖部发暗褐色,新鲜度就会差很多。

二、看笋肉。笋肉的颜色越白则越脆嫩,笋肉黄色者质量次之,绿色的则质量较差。

三、看笋节。鲜笋的节与节之间越是紧密,则其肉质也就越为细嫩。果笋节分的很开,笋节很长,根部有刮痕,那么笋会比较老不好咬,而且里面还有可能已经坏了。

四、看笋体。蔸大尾小的笋肉多壳少,且味道尤为脆甜鲜嫩。另外,不要买太大的竹笋,从根部到尖部不超过30公分最好。笋太大,根部纤维会变粗而老化,料理的时候笋的根部必须切掉很多才能使用,且笋的口感也不好了。

优质春笋的体型是胖乎乎的,笋叶呈大张状,整只笋略带弯曲。如果笋的体积又瘦又长又直即是劣质的老笋。

五、用手摸。最后,你可以用手摸一摸,感觉是不是很湿润,如果太湿润,里面可能已经开始变质。如果剥开竹笋,里面很湿,而且发绿,质地像熟了似的,那就是开始变坏的一种标志,尽量不要食用了。

六、看芽花。春笋的尖端开出的芽花色要白中带黄,这是优质春笋。如芽花颜色是绿色,这是变老的劣质笋。

七、看根部。春笋的根部四周如出现白色珠状突出物的话,这便是温州人俗称的“白茅笋”,此笋味道更佳。若是珠状突出物变黑,那么,这春笋是劣质老笋。

八、指掐法。将春笋底部朝上,用手指甲轻轻地在笋肉上一掐,如出现一道深深被指甲掐成的印痕即是优质嫩笋。如掐下去是浅浅的印痕或没有反应便是劣质老笋。此种老笋,用刀切耗力,用嘴嚼生渣。倘若你购入此种劣质老笋时,只要用菜刀切掉根部笋肉若干厘米即可,待笋肉呈现白色、指甲掐下去有深痕为止。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