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食材选购 > 如何鉴别注水猪肉?吃肉的正确方法有哪些?[图]

如何鉴别注水猪肉?吃肉的正确方法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8-12-11 00:54 猪肉吃肉膳食

猪肉是很常见的肉类食物,但是有一些商贩为了赚钱,会在猪肉里注入一些水,在炒猪肉的时候就会发现变成了煮猪肉,一锅的水,这样的猪肉不仅味道差,而且心里也会很不爽,那么如何鉴别注水猪肉?吃肉的正确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如何鉴别煮水猪肉吧。

如何鉴别注水猪肉?吃肉的正确方法有哪些?(1)

1、辨别注水肉的方法

看膘:注水肉皮下脂肪明显增厚,胸腹部为虚膘,有明显水肿感,表面湿润,指压弹性降低、复原缓慢或不能复原,并常伴有水样液体渗出。而正常的肉皮下脂肪无致密感,手触摸后感觉柔软,有弹性,无渗水。

看颜色:注水肉呈粉红色且色淡、发白,皮下脂肪轻度充血、呈粉红色。而正常的肉一般呈鲜红或淡红色,皮下脂肪和板油洁白。

摸手感:注水肉不易形成风干膜,手触摸后有明显湿润感,移动时感觉较滑润、阻力小。而正常的肉放置在空气中时,表面易形成风干薄膜,手触摸后湿润感较差,移动时有明显阻力和粘着感。

冷冻:注水肉经冷冻后表面有明显的结冰层附着,解冻时间延长,化冻后有多量的血水析出。而正常的肉放进冰箱冷冻,其表面只有冰霜附着,解冻容易,解冻后几乎无血水析出。

2、吃肉的正确方法

1.不吃熏肉、腊肉

吃太多的熏制、腌制等加工肉会缩短人的寿命,因为这种肉含有大量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引发冠心病。而且这种肉致癌物亚硝酸盐含量高,影响健康。

2.不吃烤肉,吃炖肉

肉类在高温下直接燃烧,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与肉类蛋白质结合,会产生“苯并芘”这种强致癌物,常吃会严重损害健康。肉最健康的烹调方式是炖。实验表明,长时间炖肉可减少肉类30%~50%的胆固醇。其次是涮肉、蒸肉。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绿叶菜包着。此外,有研究发现,提前用大蒜汁和桂皮粉、迷迭香等腌制肉片,可以减少烤制时致癌物的产生数量;用番茄酱和柠檬汁涂在烤肉上吃,也能减少致癌物的危害。

3.少吃红肉、肥肉

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脂肪含量较高,但其瘦肉能起到补铁防贫血的作用,肥肉则一定要少吃。禽类、鱼类等白肉脂肪含量较低。建议,体力劳动者可适当吃红肉,脑力劳动者则要多吃白肉;男性对红肉需求大,女性可多吃白肉;老人身体机能退化,多吃红肉易致心血管疾病和认知障碍,应以吃白肉为好;孩子处于发育期,两种肉都要吃。患有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的人,最好少吃肉,以豆制品代之。

4.每天吃肉不超过75克

一个人每天摄入生肉不能超过75克,即1两半,即一副扑克牌大小的一块。拿红烧肉来说,每人每天最多吃两块就够了。每天都吃二两甚至更多,有可能导致心脏病、高血压等症。

5.少吃反复解冻的肉

买了肉吃不完,自然要放进冷冻室,但放前最好把肉切成小块,一次只拿够吃的量。因为肉在反复解冻的过程中极易被细菌污染,用水解冻的方式尤其如此。最好用微波炉解冻肉,将功率调到低火;其次是提前将肉放在冰箱冷藏室,让它慢慢自行解冻;再次是用流水冲泡冻肉;最不建议的方式是用非流水泡肉解冻。

3、猪肉饮食搭配需知

和猪肉相宜的食材搭配:

1、大蒜:猪肉中含有维生素B1,如果吃肉时再伴一点大蒜,可以延长维生素B1在人体内停留的时间,这对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尽快消除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2、黄瓜:黄瓜性味甘凉,具有清热、利尿、解毒的功效。在日常膳食中黄瓜烧肉是由黄瓜与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猪肉相配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的功效。

3、莲藕:藕性味甘寒,具有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止泻的功效,配以滋阴润燥、补中益气的猪肉,素荤搭配合用,可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滋阴血、健脾胃的功效。

4、黄花菜:黄花菜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爽滑,黄花菜的营养价值也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能安五脏、补心志、明目,与滋补肾气的猪肉配成菜肴,具有滋补气血、填髓添精的作用。可防治神经衰弱、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还可辅助治疗食欲欠佳、体虚乏力等。

和猪肉相克的食材搭配:

1、牛肉:猪肉酸冷、微寒,有滋腻阴寒之性,而牛肉则气味甘温,能补脾胃、壮腰脚,有安中益气之功。二者一温一寒,一补中脾胃,一冷腻虚人。性味有所抵触,故不宜同食。

2、羊肝:羊肝气味苦寒,补肝、明目,治肝风虚热。猪肉滋腻,入胃便作湿热,从食物药性讲,配伍不宜。羊肝有膻气,与猪肉共同烹炒,则易生怪味,从烹饪角度讲看,亦不相宜。3、香菜:芫荽辛温,耗气伤神。猪肉滋腻,助湿热而生痰。古书有记载:“凡肉有补,唯猪肉无补”。一耗气,一无补,故二者配食,对身体有损害。

4、鹌鹑:同食令人面黑。

5、鸽肉:同食令人滞气。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