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营养科普 > 秋季吃板栗有什么好处?如何辨别板栗的好坏?[图]

秋季吃板栗有什么好处?如何辨别板栗的好坏?[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7 19:43 板栗坚果核桃

很多人都吃过板栗,板栗的营养丰富,是常见的一种坚果,富含维生素和多种矿质元素,常吃板栗对人体的好处有很多,秋季的时候也是很适合吃板栗的,很多人都爱吃糖炒栗子,非常美味,那么秋季吃板栗有什么好处?如何辨别板栗的好坏?

秋季吃板栗有什么好处?如何辨别板栗的好坏?(1)

1、秋季吃板栗的好处

1.栗子中所含的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矿物质,能防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抗衰老、延年益寿的滋补佳品。

2.栗子含有核黄素,常吃栗子对日久难愈的小儿口舌生疮和成年人口腔溃疡有益。

3.栗子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干果品种,能供给人体较多的热能,并能帮助脂肪代谢,具有益气健脾,厚补胃肠的作用。

4.栗子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够维持牙齿、骨骼、血管肌肉的正常功用,可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腰腿酸软,筋骨疼痛、乏力等,延缓人体衰老,是老年人理想的保健果品。

2、辨别板栗的好坏

1.尝味道:买栗子前,可以向商贩要一颗尝尝味。用糖精炒的栗子开始很甜,却没有什么回味,仔细尝还能尝到苦味。而用糖炒出来的,基本没有什么苦味。

2.纸巾擦一擦:买栗子时带上几张纸巾,先擦一擦栗子的外壳。要是发现上面有油渍,说明这栗子可能加了石蜡油(也有人在炒栗子时加放植物油,但加的量比较少),最好不要买。

3.看果肉颜色:选购栗子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果肉的色泽洁白或金黄。颜色太过金黄的果肉,有可能是经过化学处理的。相反,如果炒熟或煮熟后发现果肉中间有些发褐,倒不需要担心。这是栗子所含的酶发生“褐变反应”所致,只要味道没变,对人体就没有危害。

4.留意旁边的生栗子:注意观察商贩身边还没下锅的生栗子,如果生栗子色深、毛少、外表光亮,说明这个栗子有点老,不建议购买。如果颜色浅、绒毛多,外表不怎么发亮,则说明是新鲜板栗。另外,还有一个小窍门,一面圆一面平的栗子往往比两面都平的栗子要甜。

3、剥板栗的方法

1.热水浸泡法:生栗子洗净后放入器皿中,加精盐少许,用滚沸的开水浸没,盖锅盖。5分钟后,取出栗子切开,栗皮即随栗子壳一起脱落,此法去除栗子皮省时、省力。

2.筷子搅拌法:将栗子一切两瓣,去壳后放入盆内,加开水浸泡一会儿后,用筷子搅拌,栗子的皮就会与栗肉脱离。浸泡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将会影响栗子营养成分。

3.冰箱冷冻法:栗子煮熟后,将其冷却,放入冰箱内冷冻两小时,可使壳肉分离。这样栗衣剥起来既快,栗子肉又完整。

4.微波炉加热法:将买来的生栗子,用剪刀把外壳剪开,放在微波炉中高温加热30秒,里面一层衣和肉即会自动脱离。用此方法去栗衣前,一定要将其外壳剪开,否则可能会引起微波炉故障。

5.热胀冷缩法:用刀把栗子的外壳剥除,放入沸水中煮3-5分钟,捞出后立即放入冷水中浸泡3-5分钟,很容易剥去栗衣,且味道不变。

6.日光暴晒法:把要吃的生栗子放置在阳光下暴晒一天,栗子壳即会开裂。

4、板栗的饮食禁忌

1、板栗+羊肉:上火、呕吐

板栗是不能和羊肉一起同吃的,因为板栗和羊肉它们两者均属于大热性的食物物,要是同时食用的话很容易引发上火的哦。再者,二者都不易消化,同炖共炒都不相宜,甚至可能同吃还会引起呕吐。

2、栗子+豆腐:可能导致结石

豆腐里含有氯化镁、硫酸钙这两种物质,而栗子中则含有草酸,两种食物遇到一起可生成草酸镁和草酸钙。这两种白色的沉淀物不仅影响人体吸收钙质,而且还易导致结石症。同理,豆腐也不能与竹笋、茭白、菠菜等同吃。

3、板栗+杏仁:一起吃会胃痛

板栗是不能和杏仁一起吃的,一起吃的话会引发胃痛的哦。

因为杏仁中含油脂量较高容易引发腹泄,所以不能与板栗同吃,杏仁属于热性食物,有小毒,吃多了话会伤及筋骨,引起老病复发,然而板栗含有的维生素C较多。因此,如果将板栗和杏仁同吃的话就会出现胃痛的现象,要是原来有胃病的朋友,还会使你的胃病复发哦。

4、板栗+牛肉:腹胀呕吐不消化

栗子中的维生素易与牛肉中的微量元素发生反应,削弱栗子的营养价值,而且不易消化。牛肉性温,它具有补脾胃壮腰脚、补中益气的功效;而板栗属于咸而温,具有补肾气、益气厚肠胃的作用。

单从食物的药性来看两者并没有矛盾;可是从营养成分来看的话,板栗中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板栗中含有40毫克的维生素C。然而,牛肉中含有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还有脂肪酸。板栗中的维生素C会与牛肉中的微量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丢掉了板栗原有的营养价值。而且,食用板栗和牛肉会引起腹胀呕吐不消化的症状。故牛肉不宜与栗子共食,最好间隔一段时间,分开食用。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