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孩子冬季上火怎么办?孩子冬天上火怎么调理?[图]

孩子冬季上火怎么办?孩子冬天上火怎么调理?[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9:56 降火上火养生

冬天由于天气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不适症状,而上火就是很常见的病症,会对健康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那么孩子冬季上火怎么办?孩子冬天上火怎么调理?孩子上火的调理方法有很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可以了,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吧。

孩子冬季上火怎么办?孩子冬天上火怎么调理?(1)

1、孩子冬季上火怎么办

1冬季上火跟区域有关

根据实际调查,在冬季里,北方宝宝的上火次数远远高于南方宝宝,这是因为北方的气候特征更为明显,另外也跟北方冬季果蔬大量减少,品种单一有关。相对而言,北方的家长更要注意改善居住环境以及饮食方式,避免宝宝上火。

2要想不上火,菜比肉要多

冬季里宝宝不仅爱上火,而且还爱上“实火”,实火由“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在治疗上通常采用苦寒败火的方式,但是宝宝小,身体还在发育阶段,不能用苦寒败火这种“杀伤力”较大的去火方式。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防患于未然,避免上火。这就要求爸妈在准备冬季食物时,多考虑宝宝的需求,过多的肉食不仅难以消化,还会加重胃的负担,进而引起上火等一系列不舒服症状。

我国素有“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说法,萝卜不仅水分充足,而且具有消食化滞、排除胀气、解毒消热的功效,还有大量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粗纤维,是冬天里的理想食材。

3保持通风,增加湿度

通风的环境能够保持空气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机体自身的调整,适当的冷风刺激有助于提高宝宝的抵抗力,身体好了,上火也会少很多。

夏季上火是由潮湿炎热引起的,而冬季上火很多时候是因为干燥引起的,现在的保暖措施多多,北方有暖气,南方也有很多保暖电器。但是这些设备在让我们身体感到温暖的同时,也带走了我们身上的水分,破坏了体内的平衡,从而导致上火,所以应该考虑在温暖干燥的环境中,放置几杯水或是买个加湿器。

4衣物少一件,不感冒又不上火

寒冷的天气里,爸妈们总是害怕宝宝穿不够会着凉,衣服穿了一件又一件,裹成个小粽子,这是很错误的做法。年幼的宝宝虽然身体条件还不如成年人,但他们抵抗寒冷的能力比成年人强多了,中医认为宝宝是“纯阳”之身,火气旺盛。如果在冬天里给宝宝穿太多的衣服,一是限制了宝宝的活动范围;二是宝宝太热了容易流汗,厚衣物不利于汗液的挥发,容易感冒;三则是裹得太紧,燥热之气无法散发,郁结于体内容易引起上火症状。所以判断宝宝冷不冷,握握他们的小手心就知道了。通常情况下,宝宝穿衣比大人少一件。

5冬天更要多喝水

充足的津液和水分是防止上火的良好屏障,但是,宝宝不喜欢喝白开水,冬天里水又凉得快,宝宝更加不爱喝,很多爸妈也认为冬天里宝宝活动少流汗也少,水分的补充也不用那么多。事实上,冬天补充水分的途径更为单一,夏天里可以多吃水果多喝蔬菜汁来帮助宝宝降火,这些冬天都难以保证。冬天里饮食口味较重,容易消耗机体水分。冬天里宝宝的活动确实是少了,但是厚实的衣物一直都在蒸发他们体内的水分,所以在冬天里,宝宝更需要多喝水。

不要喝纯净水,最好还是自己烧水喝。烧水时要让水保持沸腾1分钟左右再关火,并自然冷却到20-25℃再服用;每次烧好的水要在12个小时内喝完,因为这段时间内的水活性最佳。

6上火也需对症下药

上火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在中医里细分了很多种具体的上火症状,不同的症状又有不同的治疗方式,所以爸妈也需仔细辨认宝宝的症状,以便于采取最直接有效的降火方式,不管三七二十一选用同样的降火方式,不仅达不到降火的目的,还可以引起身体的其他不适。

7少用不用下火药

多喝水多吃果蔬少吃肉,这些都有助于降火,凉茶、下火药片也是降火的一种选择,但在考虑宝宝的体质特点后,一般是不推荐使用凉茶或药片的,爸妈千万不要图快图省事,给宝宝吃牛黄片、银黄片之类的,以免弄巧成拙损伤宝宝的机体发育。

8宝宝冬季爱上火的食疗方

黄瓜猕猴桃汁做法:黄瓜200克、猕猴桃30克、凉开水200毫升、蜂蜜两小匙。黄瓜洗净去籽,留皮切成小块,猕猴桃去皮切块,一起放入榨汁机,加入凉开水搅拌,倒出加入蜂蜜于餐前一小时饮用。

【鲜拌莴苣】

原料:250g莴苣、适量料酒、盐、味精以及香油。

做法:先将莴苣洗净,去皮,切成细丝,加入盐拌匀,去汁,接着加入料酒、味精、香油调味即可食用。

南瓜紫米粥原料:适量南瓜、米以及大枣

做法:先将南瓜切片,米与大枣洗净,然后与南瓜片一起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煮至米烂即可。

2、降火的蔬菜有哪些

1、海带

海带味咸,性寒,是化痰、消炎、平喘、排毒、通便的理想排毒食物。海带不仅有助于清除体内的积热,还可以对付因出汗过多出现的体力透支。海带中含有的多种营养物质具有辅助降低血压、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对心脑血管疾布者大有裨益。

2、茭白

茭白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与莼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由于其质地鲜嫩,味甘实,被视为蔬菜中的佳品。茭白甘寒,性滑而利,既能利尿祛水,辅助治疗四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又能清暑解烦而止渴,用一点腊肉和茭白一起炒,味道更加香哦。

3、莲藕

藕是个宝,因为藕性甘、味平,可以清热去火、润肺止咳。藕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维生素以及淀粉含量也很丰富,有明显的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作用。故中医称其:“主补中养神,益气力”。另外藕含有大量的单宁酸,有收缩血管作用,可用来止血。藕还能凉血、散血,中医认为其止血而不留瘀,是热病血症的食疗佳品。

4、黄瓜

黄瓜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排毒养颜、生津止渴功效,黄瓜酸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排出毒素。黄瓜含有的丙醇二酸能抑制脂肪产生,而纤维素能促进人体肠道内腐化物质的排除和降低胆固醇,达到减肥强体的目的。

5、白菜

白菜微寒、味甘,有养胃生津、除烦解渴、利尿通便、清热解毒之功,对一些肺热咳嗽、便秘者是非常有效的。白菜中的纤维素不但能起到润肠,促进排毒的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大白菜含有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常食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减肥健美也有帮助。

6、西芹

西芹是芹菜的一个品种,其养生效果同芹菜有异曲同工之妙。芹菜味甘、苦、性凉,归肺、胃、肝经,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湿的功效,对于高血压、眩晕头痛、目红痈肿等均有良好的疗效。西芹虽然与芹菜养生效果差不多,但由于西芹是外国品种,膳食纤维的含量比国芹更剩一筹,如果秋季人燥火旺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多吃吃西芹能够良好通便。

7、莴笋

莴笋清新可口,排毒去火功效好。莴苣味道清新且略带苦味,可刺激消化酶分泌,排毒去火功效显着。莴笋具有清热化痰、泻火解毒、利气宽胸的作用,胸膈烦热、咳嗽痰多、脘闷食少、乳汁不通、大小便不利者食后都有效,对儿童来说,还能起到帮助长牙、换牙作用。

8、白萝卜

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适当吃一些白萝卜,尤其是生吃,不但可以除油腻,助消化,止咳嗽,还能起到生津解毒、清热去火、补充维生素的作用。

9、茄子

秋天上火最好是吃茄子来去火气,因为茄子性凉、味甘,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祛风通络、宽肠利气等功能,所以在这个季节吃些茄子能降“火气”,除秋燥。

10、百合

百合的营养成分大部分是淀粉、蛋白质,另外还有生物碱和多种维生素,历来被认为是滋补佳品。百合性味甘微苦,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据《别录》记载,可除浮肿腹胀、脾满、寒热、通身疼痛,止涕泪,可用于治疗肺热、肺燥咳嗽、劳嗽咯血、低热虚烦、惊悸失眠等症。

11、芥蓝

芥蓝的营养价值十分丰富,胡萝卜素、维生素C含量很高,远远超过了苋菜等被人们普遍认为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最为重要的是,芥蓝中附有丰富的硫代葡萄糖苷,是强有力的抗癌成分,常常食用还有降低胆固醇、软化血管、防止心脏病的功效,其抗癌抗氧化的效果不容小觑。从中医角度来讲,芥蓝味甘、性辛,有利水化痰、解毒祛风的效果。

12、冬瓜

冬瓜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其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能够调节人体的代谢平衡。而且,冬瓜具有有清热解暑功效,夏秋多吃冬瓜,解渴消暑并利尿。

13、菠菜

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等作用,是最适合养肝的蔬菜,而且菠菜利于肠胃,有助于人体排毒,对口臭、大便干硬的上火症状会较好的缓解效果。

14、苦瓜

中医认为,苦瓜味甘性平,解毒排毒、养颜美容,可除邪热,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解劳乏,清心明目,因此是败火食材的首选。苦瓜不仅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延缓脂类的吸收;它也含有较高维生素C,可以加速脂类的代谢。

15、丝瓜

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历代医药典籍及其《本草纲目》皆说丝瓜能“清热利肠”。吃些丝瓜汤,能消暑解热。做汤时烹煮时间不宜长,最好能保持丝瓜的鲜绿色泽。丝瓜皮及其丝瓜花一起熬水代茶,也有防暑解热之效。

16、豆芽菜

豆芽具有清热的功效,有利于肝气疏通、健脾和胃。绿豆芽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除湿的作用,适合口干口渴、小便赤热、便秘、目赤肿痛等人群食用。黄豆芽健脾养肝,有助于预防口角发炎。

17、芦笋

芦笋味甘苦、微寒。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治消渴、利水道、利膈爽胃等功效。经常食用芦笋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去积食,防便秘,并有预防大肠癌的功效。

18、大豆

大豆之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以及低聚糖,这能够有效的促进肠道健康,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除此之外,大豆还能够很好的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是以内大豆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氨基酸,所以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起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