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食品安全 > 吃水果要注意避开哪些误区?吃水果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图]

吃水果要注意避开哪些误区?吃水果的常见误区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7:39 水果零食蔬菜

水果是很常见的食物,种类非常的丰富,不同的水果口感味道有所不同,富含的营养价值也是不同的,吃水果对人体好处有很多,不过水果也不宜吃的过多,有一些误区需要注意避免,那么吃水果要注意避开哪些误区?吃水果的常见误区有哪些?

吃水果要注意避开哪些误区?吃水果的常见误区有哪些?(1)

1、吃水果的误区

误区一:想吃就吃

水果含较多的有机酸和单宁类物质,有些还含有活性很强的蛋白酶类。吃的时机不对,可能对胃产生刺激和伤害。专家说:“比如香蕉,镁含量很高,空腹吃太多,会造成血液中镁钙比例失调,可能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一般,多数水果适合在饭前1—2小时左右食用。”

误区二:多吃没坏处

专家指出,每天食用水果在200克左右为宜。大部分水果的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吃太多会引起胃痛、腹胀。此外,胃肠虚寒的老人不可多吃柑橘;胃肠不好或便秘的人应少吃柿子。有些人吃了菠萝会诱发过敏,胃肠病和凝血功能障碍者不吃为好。香蕉含糖和钾很高,血糖高者和肾功能不全者要少吃。

误区三:水果能代替蔬菜

虽然水果与蔬菜的营养很相似,但水果不能代替蔬菜。如白菜、菠菜的维生素C含量,要比苹果、桃、梨等高出10倍左右。可如果想满足人体一日的维生素C推荐量,则要吃5公斤富士苹果。

误区四:水果维生素含量最高

维生素是个大家族,成员很多。水果可能富含其中某些成分,但也有其“短板”,比如水果不含脂溶性维生素,且多数水果的维生素C含量有限。

误区五:水果当饭,养颜美容

专家介绍,水果中蛋白质、脂肪以及钙、铁等含量较少,长期拿水果当饭,必定造成蛋白质、脂类等摄入不足,造成营养不良和贫血。

误区六:多吃水果能减肥

虽然按单位重量算,水果热量比米饭低,但因其口感好,容易吃多,一不小心,糖分摄入就超标了。这样不仅不能减肥,甚至会起到反效果。

误区七:防农药得削果皮

水果皮和其皮下部分往往是营养最丰富的部分,扔掉未免可惜。事实上,大家不用过分担心果皮上的农药残留。我国已明确禁止在果蔬等直接入口食品中使用高毒农药,而且大部分水果在采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被食用,农药基本已经分解。

专家建议,吃水果前可以反复冲洗,或在淘米水里浸泡一会儿,祛除其表面残留物质。

误区八:洋水果更营养

“洋水果”运输、包装、储存费用高,售价也高。为了卖相好看,这类水果可能会用保鲜剂处理,或在表面打蜡,保持外表光鲜亮丽,但营养成分还是会在运输中逐渐损失。因此,水果最好吃本地、当季的。

2、如何健康吃水果

1、吃水果最好削皮水果在生长、储存和搬运过程中,果皮上难免带有各种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卵等病原微生物,尤其是为了防止发生病虫害及腐烂变质,往往要喷洒农药与防腐剂,这些有害物质常常或多或少会浸透并残留在果皮蜡质中,如果进入肚子,就有可能造成对人体的危害。因此,水果还是削了皮吃较为卫生安全。

2、选择水果要看体质长期咳嗽的人,应多吃些性寒味甘、有润肺、消炎止咳功能的梨。肠胃消化不良、老年性心脏衰弱、冠心病和高血脂患者,常吃山楂,大有裨益。而糖尿病患者应少吃或不吃含糖多的水果,如香蕉、柿子、桂圆、哈密瓜等;容易上火者,应少吃或不吃热性水果,如龙眼、荔枝、樱桃、金桔、榴莲、桃子等。

3、有些水果空腹不宜吃因为西红柿中含果胶、杭胶酚、可容性收敛剂等,如果空腹吃,就会与胃酸相结合而使胃内压力升高引起胀痛;柿子所含多量鞣质,可与胃酸凝结成不能消化的“胃柿石”;橘子中含大量糖分和有机酸,空腹食则易产生胃胀、呃酸;山楂味酸、行气消食,空腹食不仅耗气还增饥饿感并加重胃病;香蕉中的钾、镁含量较高,空腹吃香蕉,使血中镁量升高而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菠萝内含蛋白分解酵素相当强,餐前吃很容易造成胃壁受伤;杏子空腹吃或吃了肉类和淀粉食物后吃,都有可能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4、服药前后勿吃水果研究表明:常用的降血脂药、抗生素、安眠药、咖啡因、抗过敏药等药物,均可能与某些水果中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药效降低甚至失效,同时还可使一些药物加重毒副反应而损害健康。特别是含多量有机酸或维生素C多(如柑橘类)的水果,可以干扰数十种药物的应有疗效;一些抗过敏药能和柚子等水果作用引发心律失常,甚至造成致命的心室颤动;某些水果与抗生素相互反应,可使其作用大大降低。专家建议:服药前后30分钟内最好不要吃水果。

我们在挑选水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购买的水果一定要适合自己吃,比如女性在生理期间,就不应该吃一些寒凉的水果,比如梨、西瓜等等。虽然这些水果看起来都很健康,但也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