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中暑需要打点滴吗?中暑需要输液吗?[图]

中暑需要打点滴吗?中暑需要输液吗?[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4 11:01 点滴中暑降暑打针

中暑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一般是在夏季的时候,一般中老年人中暑的情况会比较常见,有的中暑后会喝一些藿香正气水,确实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还有的人是会喝一些糖水,有的人可能会担心需不需要打点滴,那中暑需要打点滴吗?中暑需要输液吗?

中暑需要打点滴吗?中暑需要输液吗?(1)

1、中暑需要打点滴吗

中暑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打点滴。

通常中暑后患者会出现口渴、胸闷、头晕、心慌、四肢无力、脸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可将患者扶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其饮用绿豆汤、葡萄糖、淡盐水等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但是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则需要在到医院或者社区医疗点进行输液。

2、中暑后打点滴注意什么

1.需要亲友陪同。患者在中暑后,身体是比较虚弱的,独自前往医院排队挂号、缴费、打点滴是比较困难的,加上生病时内心比较脆弱,有亲友陪同对于病情恢复是有帮助的。

2.别轻易在家自己打点滴。打点滴也属于有创治疗,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输液反应,比如过敏、感染等。如果在家自己打点滴,万一出现状况,家属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应急或抢救,因此最好到医院或者附近的社区医疗机构打点滴。

3.在打点滴的过程中,有的人觉得打点滴的速度较慢,会自己动手调节速度,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输液如果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

3、中暑后的应急措施

(1)转移至阴凉通风处

当出现中暑症状时,应当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较好的凉爽处休息,要及时解开患者的衣物,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如果穿的过多可适量脱去衣物。必要时可打开风扇、空调等制造凉爽环境。

(2)补充水分

要及时帮助患者补充水分以及电解质,如果患者神智清醒,可让其饮用绿豆汤、葡萄糖、淡盐水等,注意一次不宜过量,可少量多次饮入。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应设法注射或滴注生理盐水。

(3)药物解暑

在中暑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人丹、十滴水、解暑片、藿香正气水等祛湿降暑的中成药,能快速缓解不适,通常短时间内即可好转。

(4)物理降温

物理降温,能够帮助患者的体温降至38度以下,能快速解暑。具体做法是:在患者头部捂上冷毛巾,或用湿毛巾给患者擦身,如有条件,可以用30-50%的酒精擦浴大腿、腋下、前胸、后背等处,改善患者发热的症状。

(5)严重时就医

中暑严重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脑水肿、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休克等,因此一旦发现中暑患者存在高烧、昏迷、抽搐等症状时,可以将其头转向后仰,并呈现侧卧的姿势,确保患者的呼吸畅通。马上拨打急救电话,通知救护车到来。

4、中暑后要注意什么

(1)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2)忌大量饮水

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

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忌单纯进补

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5、中暑后的禁忌事项

1、忌大量饮水

中暑的人应该采取少量、多次饮水的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毫升为宜。切忌狂饮不止。因为,大量饮水不但会冲淡胃液,进而影响消化功能,还会引起反射排汗亢进。结果会造成体内的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严重者可以促使热痉挛的发生。

2、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

中暑的人大多属于脾胃虚弱,如果大量吃进生冷瓜果、寒性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使脾胃运动无力,寒湿内滞,严重者则会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3、忌吃大量油腻食物

中暑后应该少吃油腻食物,以适应夏季胃肠的消化功能。如果吃了大量的油腻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使大量血液滞留于胃肠道,输送到大脑的血液相对减少,人体就会感到疲惫加重,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4、忌单纯进补

人们中暑后,暑气未消,虽有虚症,却不能单纯进补。如果认为身体虚弱急需进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早的话,则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那时就更得不偿失了。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