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膳食 > 营养科普 > 鱼鳞可以预防心脏病吗?预防心脏病的生活建议有哪些?[图]

鱼鳞可以预防心脏病吗?预防心脏病的生活建议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7 15:14 心脏病鱼鳞心脏

鱼是我们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食材之一,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并且鱼肉的营养价值极高,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我们吃鱼的时候,都会刮鱼鳞,但是总是无法完全刮干净,其实鱼鳞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预防疾病,那么,鱼鳞可以预防心脏病吗?预防心脏病的生活建议有哪些?

鱼鳞可以预防心脏病吗?预防心脏病的生活建议有哪些?(1)

1、鱼鳞能预防心脏病

吃鱼时刮鱼鳞是件平常事,实际上,鱼鳞的营养价值很高,它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矿物质,尤以钙、磷含量高,是特殊的保健品,能起到延缓脑细胞衰老、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高血压及心脏病的作用。

想吃鱼鳞,不妨自己动手做一道“鱼鳞冻”,具体做法是:把鱼鳞用清水漂洗沥干,放进高压锅内,加入适量的醋,以去掉鱼鳞的腥味。每500克鱼鳞加800 克水,用大火煮10分钟,再改小火煮20分钟。煮到鱼鳞变白、卷曲,汤呈糊状,打开锅将鳞片及杂渣捞出,液体倒入容器中,静止冷凝成胶冻状,放入冰箱内储存口感会更加细腻。

做好的鱼鳞冻还可以用来煲汤,在锅内放入少许油,以姜片、黄酒和葱等爆锅,再加入适量水,将鱼鳞冻切块放入锅内煮开。放入适量蔬菜、盐、味精,开锅后即可食用。

可能很多人在吃鱼的时候,都会将鱼鳞给刮掉吧,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科学的巧妙的食用鱼鳞的话,就可以更好地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预防心脏疾病带来的伤害,这样的饮食方式也符合健康饮食的需要。

2、吃鱼有哪些注意项

鱼肉过红过白不吃。鱼因品种不同,本身就存在金枪鱼这样的红肉鱼和带鱼这样的白肉鱼之分,但如果鱼的颜色过于鲜红或呈亮白色,很有可能是染色剂的“功劳”。

个头挑“八分大”的。鱼的个头决定其口感和安全性。太小,鱼还没有长大成熟,肉质不够鲜嫩,鱼刺也会显得格外多。太大,意味着鱼的年龄老,肉质粗糙,体内可能积聚了不少有害物质。因此,买鱼选个头“八分大”左右的比较合适,例如,鲤鱼和武昌鱼以1斤半、鲫鱼0.5斤~1斤、草鱼4~5斤的为宜。

鱼眼浑浊塌陷、鱼鳃发灰的不买。选购“冰鲜鱼”,应该先观察其眼睛和鳃。新鲜鱼眼球饱满,角膜透明清亮,鳃丝清晰呈鲜红色。其次,鲜鱼眼球不饱满,眼角膜起皱,稍变浑浊,有时眼内溢血发红,鳃色变暗呈灰红或灰紫色。腐败鱼眼球塌陷或干瘪,角膜皱缩或有破裂,鱼鳃呈褐色或灰白色。

现杀活鱼放放再吃。刚宰杀后的鱼肉品质并不是最好的,因为鱼肉会有一个“排酸”过程,需要放置一段时间才更加鲜美。像草鱼、鲢鱼这样的小型鱼,应该立刻冷藏,2小时后再烹调;而大型鱼需要冷藏超过2小时。

水箱内水的颜色不对不选。在超市购买活鱼时,要看看“水色”。因为它是水质好坏的体现,如果呈现深绿色或是蓝色,可能是藻类过多,说明很久没有换过水和清洗水箱了,可能会影响鱼的健康。水色清且流动更换的水箱中的鱼,一般会更鲜活。

价格太低的不买。价格低得离谱,就要考虑鱼的来源、品质和安全性问题,变质鱼吃下会带来很大的健康风险。

生鱼片冷冻后再吃。生鱼片中可能会存在寄生虫,寄生虫对热和低温抵抗力很差,在零下20℃的条件下冷冻24小时后可被杀灭,而一般生鱼片餐盘下的冰块完全起不到杀灭寄生虫的作用。所以,只有对原料的来源足够放心,鱼才能生着吃。

尽量蒸着吃。在所有的烹调方法中,蒸最为健康,烹调温度较低且用油少,能很好地保护鱼肉中绝大部分营养不被破坏。煮或炖,鱼中的有一部分营养可能会流失于汤水中。烧烤的温度较高,容易产生有害物质,并且烤鱼的用油量也不少,破坏了鱼低脂的健康特色。油炸含油量更高,对鱼营养破坏更大,也不建议选用。

腌制过的不吃。水产品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在干制或腌制过程中,其中的部分蛋白质发生分解,产生胺类,和亚硝酸盐结合成为亚硝胺,有一定的致癌风险。

以上就介绍了几种吃鱼需要慎重的事项,但凡选择合理健康的饮食方式,大家都希望食物带来其身体的好处的,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上,一定合理的选择和正确的食用方式,这样才不会引来不必要的健康麻烦。

哪些人不能吃鱼

鱼含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物质,是一种很好的营养食物,但是,有些人不适合吃鱼,下面我们来看看不能吃鱼的六类人群。

1、痛风患者

因为鱼类含有嘌呤类物质,而痛风则是由于人体内的嘌呤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的。

2、出血性疾病患者

如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鱼,因为鱼肉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可抑制血小板凝集,从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

3、服用某些药物者

服用止咳药者不要吃鱼,尤其是深海鱼更不要食用,以免引起组胺过敏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头晕、心跳加快、荨麻疹等不适症状。不少深海鱼都含有组胺物质,一旦人体内的组胺量超标,该物质就会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导致组胺过敏反应。平时吃深海鱼之所以没有上述不适症状,是因为人体肠胃和肝脏中有一种抑制组胺活性的物质——单胺氧化酶,它可使组胺无法进入血液中。但是有些止咳药却存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会抑制人体肠胃和肝脏分泌出单胺氧化酶,此时再食用深海鱼非常容易造成组胺物质快速在体内积蓄。

除了止咳药,还有其他药物也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抗菌药,如呋喃唑酮(如痢特灵等)、酮康唑、灰黄霉素;降压药如优降宁;治疗帕金森的司来吉兰;抗抑郁药如吗氯贝胺;抗肿瘤药物甲基苄肼等。中药里也有能抑制单胺氧化酶作用的药物,如鹿茸、山楂、何首乌等。

4、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时机体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轻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沙丁鱼、青鱼、金鱼等,会使病情急剧恶化,犹如雪上加霜。

5、孕妇

孕妇不宜经常食用海鱼,常食海产品,会过多摄入甲基汞,胎儿在宫内接触的汞量越高,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等其他机能发育轻微迟延的危险越大。科学家还提醒,即使母体摄入的汞不多,其胎儿的脑发育还可能发生迟延。为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少吃海鲜,每周最多1~2次,每次100克以下,而且不要吃金鱼、剑鱼等含汞量高的海鱼,可选择食用不受汞污染的池塘养殖的鱼类。

6、结核患者

服用异烟肼时如果食用某些鱼类容易发生过敏反应,轻者恶心、头痛、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重者会出现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胀、皮疹、腹泻、腹痛、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等。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