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方剂大全 > 我一个月吃了2次避孕药会怎样?服用避孕药要注意哪些事项?[图]

我一个月吃了2次避孕药会怎样?服用避孕药要注意哪些事项?[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7 14:15 避孕药女性女人怀孕

女性避孕的方法有很多,上环、安全期避孕、口服避孕药等,其中药物避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紧急避孕药,像毓婷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了。许多人担心服用避孕药有副作用,会导致月经紊乱,身体肥胖等。那么如何科学的看待紧急避孕药呢?紧急避孕药吃多了有哪些危害呢?

我一个月吃了2次避孕药会怎样?服用避孕药要注意哪些事项?(1)

  

1、如何科学看待紧急避孕药

1、担心避孕药有激素

避孕药是通过雌激素和孕激素联合作用,抑制排卵而达到控制生育的目的,所以很多女性认为,避孕药里含有激素,“是药三分毒”,尽量不要吃,有人甚至认为,至少‘停药’一年后才能怀孕,否则体内的‘毒’排不干净。这都说明,我国女性在这方面接受了大量错误的信息。

释疑:事实上,不是所有激素都是坏激素,让我们谈虎色变的是一些外源性的糖皮质激素,而现在短效口服避孕药中,所采用的最新型孕激素与人体孕酮高度近似,对于健康人而言,都是非常安全的。

2、担心连续服用有后患

短效口服避孕药需要长期服用,故而人们对连续服药感到担忧,主要集中在对生育功能影响和药物蓄积两方面。很多女性担心长期服用避孕药,会影响自身分泌功能,造成以后也不能排卵,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释疑:目前,短效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只有每天30微克的含量,比人体每天正常分泌雌二醇的量60-600微克要小的多。

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避孕,只是模拟了月经周期的激素变化,暂时抑制了机体内分泌,但并非永久取代此功能。至于药物蓄积,就更不用担心了。短效口服避孕药一定要在服药周期内每天服用,若漏服,即不能保证避孕效果,从反面说明了体内蓄积的可能性。

3、担心影响月经、导致肥胖

不少女性担心长期服用雌激素和孕激素,会影响自身分泌功能,造成月经不调。一些爱美的女性则担心避孕药会引发肥胖。

释疑:早期的避孕药的确有不少缺点,大剂量的激素容易引起经期不调,而所谓的“长效避孕药”,已经因为副作用过大而淘汰了。

今天的大多数避孕药是使用多种激素共同作用的“复合口服避孕药”(COCP),其中的雌激素含量大大降低,孕激素中导致肥胖的活性也几乎消除,反而具有调经、治痤疮和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功能。

2、常吃避孕药注重营养补充

1、叶酸:专家表示,常吃避孕药的女性体内叶酸含量多会降,因为避孕药会抑制十二指肠黏膜的叶酸结合酶。专家表示,这种酶是肠道吸收叶酸时所必需的,缺乏的话就会影响叶酸的吸收。而且缺乏叶酸会导致贫血问题,所以为了避免营养不良,常吃避孕药的女性要注意补充叶酸。

2、维生素b12:避孕药也会使维生素b12在血液中的浓度降低,而维生素b12是造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成分,一旦缺乏就会影响造血机能。经常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如果已经出现缺乏症,则需要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来改善。富含维生素b12的食物有:动物内脏、奶粉、贝壳类、鱼、蟹、蛋黄等。

3、维生素B6:目前已明确知道避孕药对维生素b6的代谢会产生影响。使用复方避孕药的女性,血液中的维生素b6水平会降低,容易发生维生素b6缺乏症。主要原因是避孕药中的雌激素会增强色氨酸氧化酶的活性,使色氨酸代谢变强,而维生素b6是色氨酸代谢过程中的一种辅助成分。

4、另外,雌激素还会加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也是需要维生素b6作为辅酶的,所以会导致维生素b6的过度消耗。而色氨酸的代谢是和脑功能相关的,所以服用避孕药容易发生精神抑郁。

3、不宜服用的人群

1、重大疾病患者

由于激素类药物要在肝脏代谢,从肾脏排出,用药会加重肝肾功能负担,故急、慢性肝炎或肾炎患者均不宜使用。

2、血液病及内分泌疾病患者

避孕药会使凝血功能亢进,并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可使血糖升高,影响甲状腺功能,所以各种血液病、血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患者均应避免应用。

3、妇科肿瘤患者

由于妇科肿瘤、乳房疾病大多为激素依赖的疾病,服用含有雌孕激素的避孕药可加重病情,应禁用。

4、精神病患者

生活不能自理的精神病患者,可能会发生误服错服等情况,产生不良后果。

5、月经稀少者

避孕药可能会使月经进一步减少。

6、年龄在45岁以上者

该时期激素水平波动较大,一般不宜用避孕药避孕。

7、年龄在35岁以上但是吸烟的妇女

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卵巢功能早衰。

8、哺乳期妇女

避孕药可抑制乳汁分泌,并可经乳汁分泌而影响新生儿的发育。因此,哺乳期妇女不能使用。

是药三分毒,所以女性朋友不要吃太多的避孕药,以免影响健康。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