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怎样选择更加合适的分娩方式?孕期抑郁症要怎样避[图]

怎样选择更加合适的分娩方式?孕期抑郁症要怎样避[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6:32 分娩孕期抑郁

我想,很多的准妈妈们在怀着宝宝的时候,就有考虑过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生孩子的时候到底要选择哪种生产方式,是否妇产还是顺产呢?因为,除了一些特殊情况不得不剖腹产,其他的时候都是可以选择的,那么,怎样选择更加合适的分娩方式?孕期抑郁症要怎样避免?

怎样选择更加合适的分娩方式?孕期抑郁症要怎样避(1)

1、怎样选择好分娩方式

顺产的优点:

1.临产时有节律的子宫受缩、舒张,使胎儿的胸腔也发生有节律的舒缩,从而使胎儿的肺得到锻炼,为婴儿出生以后的自动呼吸创造有利条件。

2.胎儿经母亲产道,在挤压作用下可将在子宫内吸进的羊水及黏液挤压出来,因此能减少新生儿并发症。

3.经女性私处分娩时,胎儿头部受盆底挤压而充血,为脑部的呼吸中枢提供了较多的良性刺激,使出生的婴儿易激起呼吸而高声啼哭。

4.女性私处分娩可使产门扩张得很大,有利于产妇产后恶露的排出,产后子宫恢复得也快些。

5.有资料分析表明,自然分娩的孩子比较聪明。

剖腹产的优点:

1.可避免自然生产过程中的突发状况。

2.手术可以免除产妇宫缩时的阵痛。

3.当胎儿或母亲有异常时不能顺利地通过女性私处分娩,行手术可以挽救母婴生命。

4.腹腔如果有其它疾病可以通过手术一并切除。

5.女性私处不易受到损伤。

那么,顺产疼还是剖腹产痛呢?

经相关专家介绍,顺产分娩时候,虽然比剖腹产疼痛感明显强烈,但是对胎儿的好非常多。从疼痛的角度来说,肯定是顺产比较痛。

什么情况下适合做剖腹产?

剖腹产是在顺产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才做的:骨盆条件不利于顺产;大龄产妇(大于32岁);妊辰并发症的出现(如有较严重的妊高症);心脏功能不好等先天疾病;有某些传染病,如肝炎,女性私处的性病感染;第一产程延长,宫口开不全,羊水早破等等情况。

不管孕妈妈们是选择剖腹产还是顺产,都是为了宝宝健康的出生。当把宝宝抱在怀里的那一刻,之前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谁还会去在乎痛不痛呢?

2、孕期抑郁症怎样避免

孕期抑郁症作为一种新的孕期心理疾病,近年来才被人们所关注。它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所出现的一系列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等。

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精神压力的增大,有孕期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孕妈平日里总是觉得如周华健歌中一般:「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总觉得日子过得有一些极端」,那么就要警惕是不是孕期抑郁症。

如果任由孕期抑郁症发展,可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会造成胎儿口唇畸变、胎盘早剥等。

但是,孕期抑郁症很多症状并不典型,甚至很容易与一些妊娠反应混淆,比如说孕期呕吐、孕期睡眠障碍等,常常容易被忽视。

孕期抑郁

不止影响孕妈

可别觉得「只是心情不好也没什么大不了」,孕期抑郁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来自美国的35岁孕妈Keryn就是一名孕期抑郁症患者,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了,这是她的第三次怀孕,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第三次怀孕比以前更糟糕。

在这段时间里,她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每天只能蜷缩在沙发上,呆呆地望着电视机。

生活中的很多小事情,诸如丈夫回家迟到几分钟等等,都会让她怒不可遏。

但是她一直以为是怀孕期间的情绪波动而已,没有过多的在意,直到家人带她看了医生,才发现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孕期的抑郁症。

其实在我们身边,Keryn这种情况的孕妈并不少见,只是由于孕妈、家人及医生的认识尚为不足,所以导致孕期抑郁症的诊断率十分的低。

尤其是有高危因素、流产史、人工辅助生殖、抑郁史、与配偶关系紧张以及近日生活中遭遇重大变故的孕妈需要格外提防孕期抑郁症的发生。

5个方法教你

缓解孕期抑郁

如果真的遇到孕期抑郁症,准妈妈们和家人也没必要过度紧张。

试试下面的5招,缓解孕期抑郁症:

放松自己

尽量放松自己,多做一些自己平时感兴趣的事,如听音乐、看电影等,也可以培养一些新的兴趣爱好,拓宽自己的兴趣范围。

向丈夫倾诉

将自己的烦恼多跟丈夫交流,作为丈夫也要学会用心聆听,缓解孕妈的压力,做好孕妈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与朋友分享

怀孕本来就是充满了惊喜与忐忑,尤其是对于初产妇,与朋友分享自己的不安和担忧,将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对孕妈来说也是一种减压方式。

规律生活

培养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运动,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孕妈缓解抑郁情绪。

及时就医

如果以上措施效果不佳,或孕妈的抑郁症状有加重的倾向,或是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那么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对孕妈和胎儿影响较小药物进行治疗。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