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欧美产妇都是怎样坐月子的?老外坐月子与中国人有什么区别[图]

欧美产妇都是怎样坐月子的?老外坐月子与中国人有什么区别[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9:16 月子产妇产后

坐月子在中国来说,对于产妇来说是十分特殊且重要的事情,这段期间,中国的产妇都会在贾秀珍一个月,并且很多的事情都不能做,饮食方面也有很多的禁忌,但是欧美产妇却不一样,那么,欧美产妇都是怎样坐月子的?老外坐月子与中国人有什么区别。

欧美产妇都是怎样坐月子的?老外坐月子与中国人有什么区别(1)

1、欧美产妇怎样坐月子

欧美地区的人喜爱饮冰水,认为温水不可口。所以产妇也喝冰水,吃冰激凌。水果认为是清淡而富于营养的好东西,十分适合产妇食用,大鱼大肉被认为太油腻,吃太多会破坏体形。

1.大吃冰块--不忌口

欧美地区的人喜爱饮冰水,认为温水不可口。所以产妇也喝冰水,吃冰激凌。水果认为是清淡而富于营养的好东西,十分适合产妇食用,大鱼大肉被认为太油腻,吃太多会破坏体形。

27岁的美国产妇丽兹认为:产后体质受损,需要增加营养品。

但是象中国人一样在短短的一个月中,要吃这么多蛋、这么多鸡,实无必要。她的医生对她说高蛋白、高脂肪的饮食易引起消化不良,也会令产妇发福",而且所产生的乳汁容易引起婴儿腹泻,优质母乳更需要母亲拓宽食谱。产后禁吃这、禁吃那的习俗是不对的。

2.没有不沾冷水这一说

不但可以沾冷水,吹冷风,一位美国产科大夫还让一位中国妈妈坐在冰袋上--让她因生产而撕裂的女性私处口尽快消肿。这位妈妈不答应:"我是中国人,我不坐在冰块上。"大夫说:"不坐在冰块上伤口要肿一个星期。你要多在医院里呆一星期?"这位妈妈于是决定入乡随俗。结果伤口果然好了,但是冰得肚子疼。医生又扔给她两片止疼片,于是万事大吉。这位妈妈总结说外国女人冻着了也会肚子疼,但不会像我们那样当真。吃点止疼药就可以了。

为什么美国人不会落下"月子病"呢?因为美国人也有他们的产后禁忌--在因分娩拉开的肌肉韧带未恢复前,产妇要用特殊的姿势弯腰、取重物,保健医生会指导她如何做起,如何下蹲对身体损害最小,让产妇在身体的运动中恢复。

3.热爱运动

欧美地区的人热爱运动,非常崇拜运动明星。美国没有月子医院,却有很多健康中心,女士从怀孕起就要参加他们举办的培训班,在医生的指导下生产后几小时就下床运动。产后一星期下水游泳,两星期后上班工作的大有人在。丽兹的医生要求产妇在婴儿出生6小时后必须下床活动,以利于产妇的身体复原及伤口愈合。她3天后出院回家,在家每天做康复体操,每周都去社区的健身俱乐部。丽兹的产后的恢复一直到产后6个月,这样看也可以说美国人坐月子的时间更长。

4.无人伺候月子

中国的婆家妈,娘家妈来伺候月子,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孩子是一个家族的所有物,外国大多认为生孩子是夫妇二人的选择,与上一代没关系,自然没有义务来为你服务。倒是邻居朋友会给新妈妈和小宝宝送些食品,充满温情。说到伺候月子,能指得上的就只有丈夫了。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男人也可以休带薪产假。不久前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夫人产期临近。许多人认为他若不休假对英国的纳税人有好处,但对布莱尔夫人不公平。

西方人为了方便带孩子,生产了许多用品。比如新生儿澡盆、洗澡椅、单手能开合的浴液和浴盆玩具。婴儿食品丰富方便,婴儿奶粉用白开水冲匀后即可食用,营养齐全,减少了妈妈的许多劳动。

为了减轻独自带孩子的心理压力,社区设有母亲儿童娱乐中心,年轻母亲在此相互交流她们的育儿经验,热门话题便是自己刚刚出生几天、几周的小宝贝。

5.小宝宝也百无禁忌

什么暗房、百天。外国人没这么一说。外国产妇在十冬腊月穿着一件T恤,一件衬衣在外面走。爸爸抱着带一顶小帽子、衣服比母亲多不了几件的小宝宝走在后面。外国的妈妈不坐月子,产后几天就要外出购物、运动、交际,小宝宝就随身带着。国外用来携带婴儿的用具种类非常全,许多公共场所有婴儿寄存处,都是方便妈妈带幼婴出行准备的。

发达国家的家内和家外的环境很干净,为婴儿早日外出创造了条件。

2、中国产妇坐月子注意

一、坐月子长期卧床

多数人认为产妇体质虚弱,需静养,要长期卧床,甚至连饭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实这对于产后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产妇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各种器官要回复原位,子宫要排除恶露,因此,产后需要适当的运动。“动则生阳、久卧伤气”,活动能使人的气血流通,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但是,没有必要卧床不起,适当的运动也是必须的。自然分娩后,6-8小时即可起来,自己下地大小便,24小时后可下地轻微活动。会阴侧切者于产后3天便可以下床活动。剖宫产24小时后就可以下床简单活动,术后10天左右,身体恢复好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轻微健身锻炼。

二、坐月子不洗头、不洗澡

传统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的原因:1、以前家里条件差,水温和室温不能很好的控制,再有可能漏风,如果吹到头可能会留下头痛的月子病。2、洗头洗澡比较容易着凉,如果月子里洗头不小心着凉了就是大事了,因为要哺育宝宝,可能会传染给宝宝。3、以前没有自来水、纯净水。洗头用的水都是河水或井水,水中细菌和寄生虫较多,对身体影响比较大。现在也有不少地方,尤其是农村有这样一种不成文的条文:产妇要在满月后才能洗头和洗澡。这是不可取的。因为产妇分娩时要出大汗,产后也常出汗,加上恶露不断排出和乳汁分泌,身体比一般人更容易脏,更易让病原体侵入,因此产后讲究个人卫生是十分重要的。自分娩后两三天就可洗澡,但宜采用淋浴,不宜洗盆浴。炎夏,每天应用温开水洗涤一次,产后7~10天,即可用热水洗头。如用温开水坐浴,最好是在5000毫升水中加入1克高锰酸钾,达到灭菌的作用。所以夏天坐月子也是可以洗头的,新妈妈要保持清爽,别太邋遢哦。

三、坐月子不刷牙

产妇“坐月子”期间,进食次数较多,吃的东西也较多,如不注意漱口刷牙,容易使口腔内细菌繁殖,发生口腔疾病。过去,有不少妇女盲目信奉“老规矩”——坐月子里不能刷牙,结果“坐”一次“月子”毁了一口牙。产妇每天应刷牙一两次,可选用软毛牙刷轻柔地刷动。每次吃过东西后,应当用温开水漱漱口。

还需要注意:

1.在孕期注意摄取钙营养,保持口腔卫生,避免使牙齿受到损害。

2.产妇身体较虚弱,正处于调整中,对寒冷刺激较敏感。因此,切记要用温水刷牙,并在刷牙前最好先将牙刷用温水泡软,以防冷刺激对牙齿及齿龈刺激过大。

3.每天早晚和睡前各刷一遍,如果有吃夜宵的习惯,吃完宵夜后再刷一遍。

4.可在产后3天采用指漱,即把食指洗净或在食指上缠上纱布,把牙膏挤于手指上并充当刷头,在牙齿上来回、上下擦拭,再用手指按压齿龈数遍。这种方法可活血通络,坚固牙齿,避免牙齿松动。

四、坐月子吃过多的鸡蛋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鸡蛋的蛋白质是我们身体最需要的完全蛋白质,其中的脂肪、铁、钙,也容易被身体吸收利用。鸡蛋中含量很多的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等都是我们身体迫切需要而且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维生素D对于婴幼儿更是必不可少。可以说,鸡蛋是我们生活中既经济又必不可少的食品。但营养如此丰富的鸡蛋并非吃得越多越好。

分娩后产妇坐月子期间常以鸡蛋为主食,但吃鸡蛋并非愈多愈好。分娩后数小时内最好不要吃鸡蛋。因为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出汗多,体内体液不足,消化能力随之下降,若产后立即吃鸡蛋,就难以消化吸收,增加胃肠负担,这时应以吃半流质或流质为宜。有些产妇为了加强营养,一天吃多个鸡蛋,其实这对身体并无好处,产妇每天吃3个鸡蛋就够了。

五、坐月子门窗紧闭,不通风

老人家害怕产妇吹风后容易感冒,所以会紧闭门窗,或者将产妇包的严严实实,不透一点风。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产妇不宜吹风是对的,产后妈妈身体虚弱,又容易流汗,吹风除了容易患感冒之外,还会导致日后四肢关节游走性的疼痛。不过,将门窗紧闭的做法并不可取,房间应该保持通风,让空气流动,尤其是夏天紧闭门窗,不仅很闷,室内空气质量也不好。

产妇不要在不良天气环境时出门,尤其是冬季。平日在家也最好穿着透气、舒适的长袖衣物。如果是在夏天,想要使用冷气、电风扇,保持室内温度26—28℃,而且风口不可对着产妇,应往墙壁的方向吹。

六、坐月子需要进补而不是大补

有的产妇在饮食进补上就不懂得合理安排,采取了大补的方法,一日三餐中鸡、鱼、蛋、肉等不断,还有的产妇还进食人参来补身子,但这样的大补其实对于产妇并没有利益,反而还有可能对身体有害。

为什么说孕妇产后不要进行大补呢?这是因为产妇在怀孕期间本来的活动量就比较少,而产后坐月子时活动就更少了,加上在生产时产妇耗血伤气,整个身体的机体功能都还没有完全的恢复过来,这时候的身体僦比较虚弱,而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往往比常人要差一些,如果在这样的时候就进行大补,吃了不容易消化的大鱼大肉,或者是山珍海味,以及人参之类的食物或者是补品,产妇不但消化吸收不了,还会加重肠胃的负担,让肠胃功能不能很好的恢复,进一步还会对肠胃功能有削弱,食物得不到良好的消化,不但达不到补身子的目的,还有可能因为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进食物在肠胃中留滞过久,从而引起胃炎、急性胃扩张等并发症。

而我国的传统中医也认为,产妇在产后的脾气相对虚弱,而运化失常,在产后如果过多的进食荤腥,就有可能雪上加霜。像是甲鱼这一类的补品,因为过于滋腻,对于脾之运化有碍,对身体也没有裨益。而像人参,是一咱补元气的食品,当过多的服用时就会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加速流动,而产妇的内外生殖器的血管在分娩的过程中,都会有所损伤,如果在产后服用人参等补品,就有可能会影响到受损血管的自行愈合,甚至会引起流血不止,严重还有大出血的情况,对于刚刚生产后的产妇其实是十分不利的。而人参又属性为热,有可能引起产妇和婴儿发热,所以产后不宜进食。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