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怎样预防肝癌转变为肝癌?怎样保护肝脏以免发生癌变[图]

怎样预防肝癌转变为肝癌?怎样保护肝脏以免发生癌变[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5:57 肝炎肝癌肝脏

肝脏是人体的中药排毒器官,并且,通常情况下来说,肝脏只要还有四分之一保持完好的状态,就可以正常的维持生命活动,所以,肝脏发生改变的初期,很多人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肝炎患者极容易后转为肝癌,那么,怎样预防肝癌转变为肝癌?怎样保护肝脏以免发生癌变。

怎样预防肝癌转变为肝癌?怎样保护肝脏以免发生癌变(1)

1、阻挡肝炎转为肝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2.57亿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仅2015年,乙型肝炎导致88.7万人死亡,大多死于并发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中国约有一亿肝炎的感染者,占全球肝炎总负担的1/3,。中国每年有近50万人死于重症肝病(主要为肝癌和肝硬化),其中肝癌占大多数,80%的肝癌都因早期感染慢性乙肝或丙肝引起。一提到肝炎许多人都会想到“会传染、难根治、受歧视”,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相关政策的改变,近年来肝炎的防治有了很大的提升,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国人口基数大,对于科普知识接受程度不一,大家对肝炎的传播途径、危害及防治等还存在很多误区和困惑,为此,在7月28日“世界肝炎日”到来之际,凤凰健康邀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何生奇(以下简称“何医生”)与大家分享下肝炎常见知识,以及肝炎与肝癌之间的“亲密”关系。

凤凰健康: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几种?哪种传播途径最常见?

何医生:肝炎包括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其中,最常见、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分娩时的母婴传播(围产期传播)或水平传播(接触被感染的血液),特别是生命最初5年从感染幼儿传播给未感染幼儿。被母亲感染的婴儿和5岁前感染的婴儿发展为慢可爱染的情况很常见;其次,乙型肝炎也可通过皮肤或粘膜接触被感染血液和各种体液传播,以及通过唾液、经血、女性私处液和精液传播。乙型肝炎也可能经性传播,特别是未接种疫苗的男男性行为者和有多个性伙伴或与性工作者有接触的异性恋者。此外,病毒传播也可能发生在医疗保健场所或注射吸毒者重复使用针头和注射器的情况下。此外,感染还可能在医疗(血液透析、输血)、外科和牙科手术及纹身过程中发生,或通过使用被感染血液污染的剃须刀或其它类型物品发生。

凤凰健康: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乙肝病毒的传播?

何医生: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世卫组织建议为所有婴儿在出生后尽早(最好是在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通常情况下,以下两种备选方案可任选其一:三剂法,新生儿出生时接种第一剂(单价疫苗),第二剂和第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分别与百白破疫苗的第一剂和第三剂同时接种;四剂法,即在出生时接种一剂单价疫苗,此后接种三剂单价疫苗或联合疫苗,通常与其它常规儿童疫苗同时接种。95%以上的婴儿、儿童和青年接种全系列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可达到具有保护作用的水平,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大多数可能终身免疫。全球不安全注射从2000年的39%降到了2010年的5%。更安全的性行为,包括尽量减少性伴侣的数目并使用屏障保护措施(安全套)等,也可预防传播。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在家庭,应明确所有家庭成员有无携带肝炎病毒,如果有,尽量做好防范,尽量分餐制,如果家庭有包包,避免乙肝病毒携带者用自己的嘴帮孩子尝温度、咀嚼后再喂食给宝宝吃,这样既不卫生,也不安全;

第二,避免医疗保健机构的针刺感染、医源性的感染。如不合规的刮痧、针刺放血、医疗机构的输血、血液透析、治牙等等。

凤凰健康:肝炎的发病有哪些征兆吗?

何医生: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制造消化系统所需的胆汁,胆汁是非常重要的消化液,肝脏被乙肝病毒感染,形态和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势必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功能,因此,乙肝最主要的征兆表现就是消化道症状,如厌食、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乏力、体力不支、自觉很累等症状。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如果已经是持续多年的活动性肝炎或者已经发展成为肝硬化,还会有蜘蛛痣、肝掌等特殊表现。

凤凰健康:肝癌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而肝炎距离肝癌仅一步之遥,近1/3乙肝会转变为肝硬化。那么,肝炎的最终结局一定是肝癌吗?如何阻止肝炎向肝癌靠近?

何医生:近1亿人是乙肝携带者或者慢性肝炎患者,但最后真正发展为肝癌的仅是其中一小部分患者。肝炎在什么情况下最终会发展成为肝癌?当肝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肝细胞不停的受到炎症的反复刺激,造成了肝脏的形态学和功能学变化,从而形成了肝硬化、肝纤维化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仍持续受到病毒侵袭,就会有部分人从肝硬化转变为肝癌结节的形成。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积极合理治疗肝炎,控制感言肝炎,一旦到了肝硬化一般很难治愈,不要以为只有肝癌会危及生命,肝硬化如果发展到失代偿期同样会威胁人的生命,所以,大家一定要扼制肝炎发展成为肝硬化的趋势。总的来说,预防肝癌,首先就要控制好肝病(主要是控制好肝炎),做好病毒和肝功能的定量控制和检测。对于长期活动性肝炎或者肝硬化患者,要定期监测病人的乙肝两对半、肝功能、病毒DNA指数以及甲胎蛋白(筛查早期肝癌的指标),肝脏彩超也要定期做。肝癌并不是肝炎的唯一出路,但肝炎患者确实比正常人患肝癌的概率高很多,但大家不要灰心,要积极的治疗肝病,合理的饮食、不要熬夜、加班,不要饮酒,不要生闷气,给肝炎一个转危为安的机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肝病患者千万不要饮酒。肝病酒量高,肝癌敲门早。

凤凰健康: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习惯最伤肝?(熬夜、喝酒等)其中哪些伤害是不可逆的?

何医生:酗酒是伤肝最常见的不良习惯,酒精肝临床并不少见。过去我曾在临床上遇到过酒精性肝癌。所以奉劝大家不要酗酒,酒伤肝不是瞎话,常喝酒的人也容易得胰腺癌。还有哪些习惯对肝不好呢?熬夜。中医认为肝主藏血,熬夜很伤精血,因此,提醒大家不要熬夜。在饮食习惯上,避免过度油腻,因为这些油炸、烧烤类食物是伤肝食物,摄入过多会增加肝脏的负担,油脂的增加需要消化酶及足够的胆汁分解,这就会不断地催促肝脏分解这些物质,从而破坏了肝脏一个稳定的状态。

凤凰健康:养肝护肝类保健品该如何食用?

何医生:其实,所谓的养肝护肝保健品并没有什么卓越的表现,要想养护肝脏首先要做到健康的饮食,所谓健康的饮食我的看法是:中医认为肝合青色,性生发喜条达,首先推荐绿色的蔬菜,如西兰花、黄瓜、芦笋等食物都对肝脏有非常好的保护,还有豆芽菜、菌类食材对肝都有一定的好处。

凤凰健康:夏季养肝护肝的措施有哪些?

何医生:夏季气温高、天气炎热、湿气重,昼长夜短,休息时间不足,因此夏季肝藏血不足,因此,夏季养肝护肝重点在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睡眠不足会伤肝,因此大家常说,夏季大家都火大,容易发脾气。怒伤肝,因此,火气大容易怒,怒伤肝,就此看来,夏季养肝护肝重要点还在泻泻肝火。我建议大家夏季要多吃“苦”。中医认为“苦”可以燥湿,苦可以泻火,推荐多吃点苦味的食品,譬如苦瓜、苦菊等食物既可以清凉泻火,又可以养肝护肝。

采访最后,望京医院何生奇副主任医师表示,尽管多数肝癌病人的结局都很惨,但总体看肝病的未来越来越光明。理由是近年来数据显示,我国肝炎病人越来越少,北京知名的几家肝炎专科越来越萎缩,说明这种病越来越少,这与数年前政府加强推广乙肝疫苗接种、加强阻止母婴乙肝病毒垂直传播的努力有密切关系。多数肝癌、肝硬化病人源于肝炎,在肝炎防治周,大力宣传肝炎防治,让大家知晓肝炎的危害性,了解如何治疗肝炎,就能做好肝病防治。再加上近年来政府在肝炎、肝病防治上大力推广乙肝疫苗接种,肝癌的筛查,相信未来肝炎越来越少,肝癌越来越少。总的来说,防治肝癌要从防治肝炎做起。

2、怎样保持肝脏健康

1、保持正常体重

体重过重会让肝脏工作更辛苦,罹患脂肪肝的机率也会升高。如果全身脂肪减少,肝脏的脂肪也会减少,甚至明显下降肝病病人升高的肝功能指数。理想减重方式就是均衡饮食加上规律运动。

2、远离各种可能受血液污染的器具

在生活中药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打针等情况,而且牙刷不要功用,要尽量减少与其他人的亲密接触,而且那些可能受到血液污染的器具也要尽量避免使用。

3、均衡饮食

不均衡的饮食增加肝脏负担。肝脏负责把吃进的食物,转换成身体能量来源。对肝脏来说,把非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能量,比把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能量更吃力。

要有均衡的饮食

均衡的饮食能量来源组合应该是55~65%的来自碳水化合物能量(例如米饭、面食),11~15%的来自蛋白质能量(例如肉类、豆类),20~30%的来自脂肪能量其中不饱和脂肪占比85%(例如植物油)。

4、注意饮食卫生

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不要喝生水,而且也尽量不要使用海鲜之类的食物,因为它们很容易会受到一些病毒的感染,如果我们食用很有可能会对我们的肝脏造成一定的危害。

5、不喝酒不吸烟

饮酒会提高发生脂肪肝、酒精性肝病的机会,有肝病的人应该完全戒酒。抽烟和罹患肝癌有关。

6、注意睡眠时间

成年人正常的睡眠时间应该为8小时,正常的应该是从23点左右开始上床睡觉了,到了凌晨1至3点钟是进入深睡眠状态,这个时辰是养肝血的最佳时间,反之,就会养不足血。

因此,人们不要熬夜,不要让熬夜伤了肝。

7、不盲目用药

当我们生病服用的一些药物都一定会经过我们肝脏的溶解,因此除了服用一些医师处方药之外,我们应该尽量避免自己乱服各种其他的药物,那是因为服用不同的药物会产生交互作用,从而严重影响我们肝脏的代谢药物能力。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