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哮喘有何症状?哮喘如何治疗?[图]

哮喘有何症状?哮喘如何治疗?[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2 18:51 哮喘饮食胸闷

哮喘是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虽然常见,但是是对于人体却是非常的有害,所以建议哮喘患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哮喘会表现出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所以如果自身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多加重视。那么哮喘有何症状?哮喘如何治疗?

哮喘有何症状?哮喘如何治疗?(1)

1、哮喘有何症状

哮喘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咳痰,多于发作趋于缓解时痰多,如无合并感染,常为白黏痰,质韧,有时呈米粒状或黏液柱状。发作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个体差异很大,轻者仅有胸部紧迫感,持续数分钟,重者极度呼吸困难,持续数周或更长时间。症状的特点是可逆性,即经治疗后可在较短时间内缓解,部分自然缓解,当然,少部分不缓解而呈持续状态。发作常有一定的诱发因素,不少患者发作有明显的生物规律,每天凌晨2~6时发作或加重,一般好发于春夏交接时或冬天,部分女性(约20%)在月经前或期间哮喘发作或加重。要注意非典型哮喘病人。有的病人常以发作性咳嗽作为惟一的症状,临床上常易误诊为支气管炎;有的青少年病人则以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紧为惟一的临床表现。

2、哮喘的诱因

1.吸烟。吸烟是引起患病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吸烟导致支气管增生、病变,防御能力降低,导致该病的产生。

2.药物。如果患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使用受体阻断剂的机会相对较多,这些药物会导致支气管痉挛,诱发哮喘的产生。另外一些消炎药物的使用也会导致很强的支气管痉挛,是常见的一种诱发因素。

3.上呼吸道感染。反复病毒感染损伤支气管上皮细胞可引起哮喘的发作。身体组织衰退,细胞内水分含量及体内热量相对较少,肺功能退化对运动负荷耐受能力下降,当遇到冷空气刺激或运动不当易诱发哮喘。

3、哮喘的治疗

1.吸烟的患者首先要戒烟,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高许多倍,戒烟后病人的肺功能有较大改善,同时也要避免被动吸烟。

2.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运动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每天早晨可散步、打拳、慢跑等,这样能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血液循环,冬季锻炼能提高呼吸道黏膜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

3.合理调节室温,预防感冒,冬季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与室外温差大,易患感冒。夏天,不宜贪凉,使用空调温度要适中,否则外出易患“热伤风”诱发支气管炎发作,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少到人群中去,大量出汗不要突然脱衣,以防受凉,注意随季节改变增减衣服,老年人可注射流感疫苗,减少流感感染机会。

4.选择必要的多功能治疗及防护措施。

4、哮喘如何预防

1.要多锻炼

在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保证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力,减少发病的机会。

2.别太早减少衣物

秋天天气冷热变化较大,昼夜温差也大,不宜过早减少衣物,以免受凉感冒造成哮喘病情加重。

3.定期通风不能省

地毯、沙发、空调中的灰尘中往往寄生着看不见的螨虫、霉菌等微生物,可诱发或加重哮喘。应定期开窗通风,使空气流通,空调滤网应定期清洁,被褥要勤洗勤晒。

4.要树立信心

该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情绪稳定,精神愉快,生活有规律。

5.要注意加强营养

多吃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等。

6.远离宠物

对于养宠物的患者来说,远离宠物比用湿毛巾擦除、胶带粘除的方法来除去衣物、被褥上的毛发更能预防哮喘发作。应禁止宠物在房间跑跳,不乱上床、沙发,不在衣物上趴卧。

7.少去植物园看花

春季空气中的花粉颗粒浓度显著升高,外出时应戴口罩,同时还要避免到花粉浓度高的场所去,如植物园、花园等。

8.积极控制鼻炎

60%左右哮喘患者同时患有变应性鼻炎,在气管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控制鼻炎能明显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并减轻哮喘的症状。

5、哮喘饮食要注意

1、食物不宜过咸、不宜过甜、不宜过腻、不宜过于刺激。具体视个人过敏情况而定。

2、镁、钙有减少过敏的作用。可多食海带、芝麻、花生、核桃、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含镁、钙丰富的食品。

3、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以满足炎症修复及营养补充,如蛋类、牛奶、瘦肉、鱼等。脂肪类食品不宜进食过多。

4、增加含维生素多的食品,如各种水果、蔬菜。因为维生素A可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维生素B和C可促进肺部炎症吸收。

5、哮喘发作时出汗多,进食少,使患儿失去较多的水分。所以患儿要多饮水,还有利于稀释痰液,使痰易排出。

6、患儿可多吃一些润肺化痰的食物如百合、白木耳、柑橘、萝卜、梨、藕、蜂蜜、猕猴桃等。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