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春天嘴唇干裂脱皮是什么原因?春天嘴唇干容易脱皮怎么办?[图]

春天嘴唇干裂脱皮是什么原因?春天嘴唇干容易脱皮怎么办?[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7 17:58 春天嘴唇补水

春季开始的时候也是比较干燥的,因为天气原因,再加上自身饮食习惯,很少喝水,身体会缺乏水分,导致嘴唇干裂甚至起皮,如果经常舔嘴唇的话,嘴唇会干裂的更加严重,需要避免这些不良习惯,那么春天嘴唇干裂脱皮是什么原因?春天嘴唇干容易脱皮怎么办?

春天嘴唇干裂脱皮是什么原因?春天嘴唇干容易脱皮怎么办?(1)

1、嘴唇干裂的原因

嘴唇的干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的引起的,长时间的干燥、寒冷的天气以及吃过于咸的食品等可能成为主要因素。

冬末春初人们对维生素和水分的摄取相对较少,容易引发嘴唇干裂。

2、嘴唇干裂怎么办

平时如果嘴唇干裂脱皮,千万不要用手去撕。可以多喝白开水,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早晚可以各涂一次润唇膏,达到内外双重出击,打造水润双唇。

3、嘴唇干裂注意事项

1.不要总舔嘴唇,否则越舔越干;纠正舔唇、咬唇等不良习惯。

2.别用手撕脱皮,这样有可能将唇部撕伤;可先用热毛巾敷3-5分钟,然后用柔软的刷子刷掉唇上的死皮,再涂护唇霜;唇部总发干最好不要涂口红。

3.选择唇膏尽量少用持久型,因为持久型唇膏质地较干涩,会使唇部更干,宜选择唇蜜;或在上唇膏之前,先使用护唇膏。

4.用专业护唇霜去除唇部角质;由嘴唇中间向两边按摩,防止死皮堆积,每月做1次。

5.忌食辛辣食物。

6.过敏体质的人,用棉签将香油或蜂蜜涂抹到嘴唇上,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湿作用。

7.尽量避免风吹日晒等外界刺激,可以采取戴口罩的办法来防护。

8.如果唇部的皲裂、结痂症状长期不愈,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尽早查清病因,对症治疗。

4、日常护唇方法

1、物理护理,随身带滋润的唇膏

嘴唇皮肤干裂,这是一个人的皮肤特性,一时半会也是没办法改变的,那么就只能借助外力来辅助,让它尽量保持其滋润,不干裂。所以,滋润的唇膏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选择。每天早晨洗刷完毕后记得滋润一下嘴唇,一般午后需要再次补充一下。

2、改掉舔嘴唇,咬嘴唇的坏习惯

我们都知道,一旦嘴唇干燥起皮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舌头去舔嘴唇,湿润嘴唇。或者当起了小皮皮的时候,也会特别喜欢用牙齿去咬掉那些小皮皮,感觉只有这样才舒服。其实,这些都对嘴唇的干裂没有一定好吃,唾液会加速嘴唇水分的蒸发,更加干燥了。咬的话,一不小心就会撕破皮,弄伤嘴唇的。

3、尽量少用手撕掉死皮,防止弄伤出血

当然,有时候嘴唇干裂,起皮的时候,不舒服也不好看,总要把那些翘起来的死皮给去掉,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直接用手去撕掉,如果你也是这样的话,一定要小心,尽量少去撕扯,如果非要去掉,可以采用小剪刀去剪掉,尽量不要扯破嘴唇,弄出血来。

5、嘴唇干裂吃什么

1、多喝水

及时补充身体水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人体每天摄入水分的量应该在1500-2000毫升。长期坐在电脑前的办公室一族,受到辐射的影响更大,更应为自己多补充一些水分。

不过,补水的方式值得注意,一顿“猛灌”并不可取,每一次的饮水量应该控制在200毫升左右最为恰当。

2、补充维生素

冬季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嘴唇黏膜细胞的健康与维生素关系密切,食用含有丰富维他命的蔬菜和水果,还可适量服用含有维他命A、B、C药片,这些都可改善唇色沉暗。

寒冷干燥的冬季,娇柔的嘴唇更需要维生素C、维生素B2的滋养。冬天可以多吃一些蛋类、干果、豆类以及新鲜疏菜和水果,它们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2。黄瓜、茄子、梨、萝卜、香蕉、苹果等都是冬季润燥佳品,不妨换着样吃。

3、少吃刺激性食物

尽量少吃葱、蒜等刺激性食物,少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速体内水分蒸发。

要提醒的是,冬季有很多鲜橘上市,但不要过多地吃橘子,因为橘子是芳香温类水果,多食易“上火”,其结果是会让嘴唇更加干燥。

4、推荐食物

山药:营养丰富,含有游离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等物质,具有滋补作用,自古就是补虚佳品,而且有多种食法。

新鲜蔬菜:黄豆芽、油菜、小白菜、白萝卜等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

银耳炖冰糖:用银耳50克、红枣10枚炖冰糖,一天分3-4次饮用。

滋阴润肺食物:用海带切碎煎汤饮服,也有滋阴作用,还应多吃滋阴润肺之物,如芝麻、蜂蜜。麦冬、生地等煎水喝,有滋阴作用。当归、首乌可以煎水喝,也可以在煲汤、做饭时加入,具有补血作用。

5、饮食健脾

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意思是脾合肉,唇为肌肉组织,口唇的色泽与脾的运化有密切联系,所以健脾是防止嘴唇干裂的关键。玉米、高粱、冬瓜、扁豆、南瓜、红薯、胡萝卜等蔬果都是健脾补脾的好食物。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