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幼儿 > 孩子耳垢该怎么掏?儿童掏耳朵千万要注意[图]

孩子耳垢该怎么掏?儿童掏耳朵千万要注意[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8:10 儿童耳垢耳屎耵聍

所谓耳垢,其实就是人们通俗说的耳屎,在医学上,人们将其称为耵聍,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耳垢,正常情况下,耳垢是不需要掏的,因为通过咀嚼运动,耳垢会慢慢自行掉出来,但是有些特殊情况需要掏,比如湿的耳垢,那么儿童耳垢可以掏吗?该怎么掏呢?

孩子耳垢该怎么掏?儿童掏耳朵千万要注意(1)

1、耳垢掏不对危害大

家长:“大夫,我这孩子最近耳背的厉害,话说好几遍他才听得到,麻烦您给看看吧?”医生:“最近您给他掏耳朵了吗?”家长:“不是说小孩子耳朵掏不得吗?所以从未给他掏过耳朵。”医生用耳镜一看:“您孩子的两只耳朵都被耳屎堵死了。”

人们所说的“耳屎”,在医学上叫“耵聍”。正如人体皮肤会排汗一样,外耳道的皮肤也会“出汗”,但这里的“汗”是由一种特殊的腺体——耵聍腺分泌的。耵聍腺可以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液体,与混合皮脂和外耳道皮肤脱落的细胞碎屑,在空气中干燥形成薄片,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耳屎、耳垢”,即耵聍。耵聍的存在可以保护外耳道娇嫩的皮肤和耳道尽头脆弱的鼓膜,拦截外物入侵,此外,还能调节外耳道的酸碱度,防止细菌感染。需要科普的一点,耵聍有可能自行排出。它会在孩子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颞颌关节的运动带动外耳道,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排出。因此,如无不适症状,无须定期掏耳朵。但小儿由于面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下颌关节活动无力等原因,耵聍易和尘土混合凝结成块状,堵塞于外耳道内,即为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听起来陌生,但其发生率却不低。据调查显示,成年人中耵聍栓塞的发生率约为1/20,儿童中的发病率则更高,可达1/10。耵聍栓塞因栓塞程度及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外耳道未完全阻塞者多无症状,然而当外耳道完全堵塞后,患者就会以各种各样的症状来就诊。

听力下降要提高警惕

外耳道堵塞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听力下降。家长和孩子说话时,总要加大音量、重复多次,孩子看电视时调大音量,听讲时也常因听不清老师讲课内容而注意力不集中。因上述情况表现不特异,孩子本身并不能认识到自己听力下降,所以往往在外耳道严重堵塞时才发现。一种少见却严重的情况是,发生耵聍栓塞的同时,外耳道进水,满满的耳垢遇水膨胀,使听力瞬间下降,甚至可导致耳聋。

此外,长时间的耵聍栓塞,可刺激娇嫩的外耳道皮肤,孩子因耳朵不舒服而搔抓,耳道皮肤常常感染,肿胀、溃烂、流脓等。感染严重时甚至累及耳深部结构,发生中耳炎。

其他少见的情况还有,耵聍压迫鼓膜时引起的眩晕、耳鸣,孩子难以分辨上述不适来源于耳朵,家长也常因为这些不典型的症状而就诊其他科室,花了不少冤枉钱。回到文章开头的我们遇到的场景:有不少家长有一种误区就是孩子的耳朵不能掏,其实是错误的。家长需要定期检查宝宝耳道里的耵聍是否分泌过多,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以及常常使用耳机的学生,其耵聍往往分泌较多且易排出不畅,因此,及时发现耵聍栓塞十分必要。

记住做什么与不做什么

可以做的事情:

1.可以用湿巾卷起来,慢慢伸到孩子的耳朵里面转一转,轻轻尝试能把耳屎转出来。

2.用尖端较为圆滑的挖耳勺在耳道内轻轻刮,如果太深入可导致鼓膜损伤。

3.感觉外耳道发痒,可用尖头棉棒蘸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这样不但止痒而且有消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4.发现耳垢较多,又在比较深入的地方时,造成孩子不适或影响听力,及时就诊医院,用特别的仪器和方法清除耳垢。

不可做的事情:

1.切记用尖或硬的东西挖耳,以免挖伤耳道。

2.用干棉棒挖耳也不合适。因为棉棒的顶端干而大,不但不容易取出耳垢,反而有可能把耳垢推进去。

3.切勿将耵聍完全清理干净。

综上所述,请宝妈记牢,正确认识耳垢,定期检查耳道,区分“做”与“不做”,及时医院就医。

2、儿童护耳注意事项

1.在家给宝宝掏耳朵需要谨慎

父母发现耳屎首先想到的是将它们取出来,常备工具有棉签、掏耳勺,有的甚至购买自带照明的耳勺。细心和勇气可赞,但是非专业人士无论使用哪一种工具,都是不安全的。由于人的耳道形状并不是笔直的,而是弯曲呈S形,鼓膜在耳道深处是呈斜面展开,对于耳道结构的不熟悉,加之清理工具的粗大,以及照明的不充分使不专业的掏耳操作非常危险。轻者可能损伤耳道皮肤,引起感染,导致剧烈疼痛的外耳道炎;或者将真菌带入耳道,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有时不但没有挖出耳屎,反而将耳屎推向更深处,或者棉签头部的棉球松脱,落入耳道形成异物;严重者甚至损伤鼓膜,引起鼓膜穿孔、中耳炎。

其实耳屎(医学术语耵聍)的形成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出现耳屎并不可怕,一般不需要着急处理。少量的耳屎可以随着咀嚼动作、头部姿势的变动而自然排出。人为的、频繁的干预反而会刺激耳道皮肤产生皮肤炎症,引起脱屑增多。

建议:当出现大量耳屎堆积时,最合适的方法就是前往医院,由专业的耳鼻喉科医生使用小镊子在充分的照明条件下将耳屎夹出;如果夹出困难,比如耳屎又多又硬,可以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滴耳,充分浸湿溶解耳屎后,用吸引器将耳屎吸出,既安全高效,又痛苦小,很适合小朋友。

2.宝宝洗澡、游泳要谨防耳朵进水

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很多家长喜欢带孩子去游泳,或者报游泳班,此时面临耳道进水的可能。有一位孩子因为游泳后耳痛前来就诊,检查发现耳道内有大块耵聍,进水后膨胀压迫耳道并引发了感染。另外,如果孩子曾经有中耳炎鼓膜穿孔,进水之后很可能会加重中耳炎病情。

建议:首先,游泳前孩子需要前往耳鼻喉科进行常规耳部检查,以评估风险;其次,游泳时耳道可佩戴合适的软性耳塞,防止进水。一旦进水,可以通过歪头、甩头、蹦跳的方式排水;如果一时无法排出,可以观察等待一段时间,多数进水可以随着人体活动、体温蒸发逐渐消失;如果有持续的耳闷、听力下降或者耳痛,应该及时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

3.宝宝感冒要小心中耳炎

感冒也会得中耳炎吗?很多父母或许并不理解。俗话说七窍相通。中耳和鼻腔、咽部通过一根细长的管道连接,名为咽鼓管。感冒时,上呼吸道呈感染状态,鼻腔后部的细菌、病毒可以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从而引起中耳黏膜的炎症。

中耳炎多数表现为耳痛逐渐加重,以至于疼痛剧烈,出现宝宝夜间被疼醒的情况,此时家长肯定会予以重视并且就医治疗。但是,有的时候由于感冒耳痛首先就诊的科室是儿科,患儿的发烧、咳嗽症状往往更吸引家长的注意力,症状较轻的中耳炎可能会被忽略。

建议:感冒也会引起中耳炎,所以,作为家长,在儿童感冒时应该关注一下孩子的耳朵,一旦出现耳痛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耳鼻喉科检查。

4.飞机、高铁可能会诱发中耳炎,宝宝感冒或者中耳炎时要避免乘坐飞机和高铁

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乘坐飞机、高铁出行,人们获得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疾病的风险。其中因为乘坐飞机引起气压性中耳炎的病例越来越多,当然不只是飞机和高铁,登山、潜水等活动也可能诱发此病。病因很简单,因为上述活动的共同特点是引起了周围环境气压的剧烈改变,中耳作为含气空腔需要咽鼓管进行气体交换以平衡压力。但是,此时如果咽鼓管出现了问题,比如炎症、狭窄、阻塞等问题,就可能导致耳压痛甚至中耳炎的发生。

建议:感冒、鼻炎时尽量避免乘坐飞机;乘坐飞机时可以多做吞咽动作,以促进咽鼓管开放调压;出现耳闷、耳痛后,可以做一些捏鼻鼓气的动作;如果不能很快缓解,就应前往医院耳鼻喉科诊治。

5.小心宝宝游戏时耳朵里面塞异物

儿童的天性喜欢游戏,充满好奇,他们喜欢将一些小物件,比如玩具零件、衣服装饰、食物颗粒等塞进自己的鼻孔或者耳朵里,以探索自己的身体。一旦放进耳道里,孩子可能由于疼痛或害怕,立刻向父母报告;也可能自觉无碍,无人察觉,长期不被发现,终至并发症出现。

建议:父母应该对孩子的游戏环境和游戏内容加以关注,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

6.远离噪声

强烈的噪声刺激可能会损伤耳蜗的毛细胞,从而引起感音性耳聋。父母应教会孩子远离噪声,并远离噪声环境,比如KTV、演唱会等。

建议:如果近距离处于强烈噪声场中,应该教育儿童学会双手捂耳朵,并且频繁做张口开放咽鼓管的保护动作。

7.远离耳毒性药物

早在1999年,卫生部就颁布了《常用耳毒性药物临床使用规范》,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阿斯匹林、红霉素等30种药物,按规定孕妇及6岁以下的婴幼儿严禁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对于含有耳毒性药物敏感基因的个体,尤其危险。

建议:儿童使用药物前应咨询医师、药师。遗传学耳聋致病基因检测可以帮助评估个体的用药风险。

8.擤鼻涕也很危险,要教会宝宝正确的擤鼻涕方法

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是儿童常见疾病,多数有流鼻涕的表现。

正确擤鼻涕的方式应该是堵住一侧鼻孔,对侧轻轻用力,擤出鼻涕,双侧交替进行。随着卫生知识的普及,现在少见有捏住双侧鼻孔擤鼻涕的错误习惯者,但是单侧擤鼻涕时,如果用力过大,也可能会导致鼻腔的病菌进入咽鼓管、中耳,从而引起中耳炎。有些父母还会帮助孩子捏住鼻孔,协助其擤鼻涕,但因孩子掌握不好力度,全身用力,也容易引起中耳炎。

建议:其实擤鼻涕是无法治愈鼻炎、鼻窦炎的,所以,当孩子因鼻炎或鼻窦炎导致鼻腔内有鼻涕时,最好还是去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9.哺乳期喂奶姿势有讲究

婴幼儿的咽鼓管比成年人要短、平、宽,鼻腔的分泌物更容易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建议:母亲在哺乳时应避免躺着喂奶,应把宝宝抱起来,半坐哺乳,以防止乳汁进入中耳。让宝宝少含奶嘴,因为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咽部。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