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男性 > 精子过少怎么办?男性精子太少怎么办?[图]

精子过少怎么办?男性精子太少怎么办?[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5:30 精子精液男性

对于男性来说,保障精子的质量是很重要的,精子质量和男性的健康有关,还会影响到女性受孕的情况,有些男性的精子比较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精子少可能是一些疾病导致的,那么精子过少怎么办?男性精子太少怎么办?下面为大家介绍。

精子过少怎么办?男性精子太少怎么办?(1)

1、精子过少怎么办

1、专家介绍,在一般情况下,正常健康的男子每次同房排出的液量一般为2-6毫升,少于1毫升者称为精液过少。

2、精液过少可造成不育。精液是由精子和精浆组成,而精子仅占精液中的极小部分,所以精液减少主要是精浆减少。

3、造成精液过少主要原因有:睾丸功能低下或内分泌功能紊乱,使得分泌精浆的精囊和前列腺发育不良,因而精浆分泌减少。精囊和前列腺有病变时,影响其分泌功能,使精浆分泌不足。尿道狭窄或尿道憩室等使精液不能全部从尿道排出,因而使排出的精液量减少。

4、发生精液过少时要查明原因,给予对症治疗。另外,有些人排出的精液过少并不是什么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同房次数过于频繁,使精浆来不及分泌所致。这种情况只要减少同房次数就会恢复正常。

2、怎样增加精子数量

食疗可以帮助男性增加精子数量。精子形成的必要成分是精氨酸。精氨酸含量较高的食物有:鳝鱼、泥鳅、鱿鱼、带鱼、鳗鱼、海参、墨鱼、章鱼、蜗牛等,其次是山药、银杏、冻豆腐、豆腐皮。精子量少的男性多食此类富含精氨酸的食物,有利于精子量增加,从而促进生殖功能。

另外,体内缺锌亦可使欲望降低,精子减少。精子量少的男子,可先作体内含锌量检查。若因缺锌所致,应多吃含锌量高的食物。据营养学研究报告,每100克牡蛎含锌100毫克,每100克牛肉含锌4—8毫克,同样量的鸡肉则含3毫克,鸡肝含2.4毫克,花生米含2.9毫克,猪肉含2.9毫克。

另外,最好穿着宽松的内裤或者是长裤,少抽烟喝酒,在预备怀孕期间最好是戒烟戒酒。最好洗凉水澡,而不是热水澡。

3、精液量过多过少都是病

很多男性错误地认为,射精时,精液越多就说明性功能越好。其实,男性性功能与年龄、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体力和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与精液量并没有直接关联。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男性一次正常排精量应在5毫升左右,具体量的变化受射精频率影响最大。

一般来说,新婚夫妇在蜜月阶段性生活比较频繁,所以男性在开始几天射出的精液量较多,到了后来可能越来越少。这是因为,男性精液形成需要1—2天的时间,如果射精过频,就可能导致“供不应求”.这种量少当然不是疾病,只要延长性生活的间隔时间,就会不治而愈。类似情况在男性频繁自慰、遗精时也会出现。

然而,如果数日、数周甚至更长时间都未排精,而精液量仍少于每次1.5毫升,即为精液过少。这种精液过少会导致精液不能充分中和女性私处中的酸性分泌物,影响精子的存活能力,不能维持精子的足够营养,从而影响精子的活动,导致男子不育。有这个问题的男性,可能出现了生殖系统感染、结核病、淋病、睾丸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尿道狭窄等疾病,最好做精液检查,并且应在检查前5—7天内禁止同房,避免遗精。

既然量少了并非健康,那么一次排精量较多,甚至每次超过7毫升,就好吗?答案也是否定的。

精液过多,多为精浆分泌过多引起的,是精囊炎症的表现。这时候精子密度降低,并且有大量精子随精液从女性女性私处溢出,也会大大影响女性受孕几率。同时,受炎症等病理因素的影响,精子的活动能力会降低,对生育也没有好处。因此,精液也并非越多越好。

4、精子的存活时间

、体外存活时间

如果精子在体外37℃的环境中,虽然接近人体温度,但缺少营养供应,所以精子的存活时间仅仅为4-8小时。

2、女性私处存活时间

当精子进入女性私处后,虽然存在于女性人体,但仍然缺少营养供应,女性私处属于偏弱酸性的环境,而精子的存活需要在碱性环境中,因此相比体外存活时间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可以存活0.5天左右。

3、宫颈口精子的存活时间

宫颈粘液的酸碱度对精子穿入油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pH小于6.5时,精子停止活动,pH7时,有轻度穿入能力,pH7.5时,穿入能力正常,pH8.2时穿入能力更强。

同房后1小时左右宫腔内开始出现精子,6小时6小时后,全是活动精子,12小时后5/6的精子仍存活,36小时后1/4的精子仍存活,三天之后,就没有活的了。

因此,随着精子的逐渐死亡,精子在宫颈口存活的时间大概为2-3天。

4、在输精管的存活时间

在输精管内,同房14小时后就可以看到活动的精子,在同房14天左右最为活跃,在同房35天左右还可能存在活动的精子,所以精子在输精管的存活时间大概为14-30天。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