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大众资讯 > 厦门眼科中心追光者张小虎——丛林虎

厦门眼科中心追光者张小虎——丛林虎

大众健康网 2022-10-31 09:24

他拍了拍桌上一本厚厚的台册,“这是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到现在记录的每一台手术。”

4485台(截至发稿前),每一年,每一台,涉及病种、术式、术后小结等,张小虎都一一记录在册。最后一栏,还留有他自己对一些特殊病例的手术笔记。他想要一直保持这样的习惯,直到这本册子垒成一座塔,铺成一间屋。

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科副主任医师——张小虎,其人如其名。在他身上,有着一种刚猛强劲的能量场,底气饱满的精气神,是一种医者予人光明的力量,折射出不同色彩,亦让万物皆有形状。

竞争者

在张小虎看来,每个人都很难预知以后的事,计划有时候不一定实现。当下,唯有努力,自己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因此读书时,张小虎特别刻苦。他知道,只有考高分,高考志愿才能有更多选择。就这样,张小虎在诸多选择面前走上了从医这条路——考上了同济大学临床专业。

医大第一年暑假,张小虎有幸在学长的指导下,完成了兔子心脏动脉的缝合手术实验。一顿操作下来,一根“10个0的缝线”让张小虎发现自己还真是块当外科医生的“好材料”。

手术缝合线应用于外科手术当中,直径单位是毫米,常以几个0来表示。线越细,0的个数就越多。就是这根细细的“10/0缝合线(直径0.02mm)”,绑定了张小虎一生坚定当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信念。

读医期间,张小虎有感于眼睛这个精密器官于人的重要性,更是着迷于人体血液循环和全身疾病的微型观察站——眼底。这个橙红色像刚要孕育出生命的方寸之地,和人们的光明有着密切的联系。又鉴于稀缺的“眼底医生”,张小虎师从硕导王方教授,攻读眼底专科。

别小看这小小的“眼底”,光是一本《眼底病手术学》厚得都能当枕头睡。而学习下来,张小虎归纳眼底手术无非两个要点——玻璃体切干净,病理性的膜剥干净。

这是张小虎在医者这条路上充实自己时的“超强攻略”——把厚的书读薄,再把薄的知识用厚。就是把知识理解通透,在掌握“命门”的基础上将所学应用于临床。毕业后,根基扎实的张小虎如愿以偿成为了厦门眼科中心眼底病专科的一份子,跟随吴国基院长一步步从住院医师成长为一名眼底病科副主任医师。同时他师从博导朱益华教授,继续进修学习。

不负当下,不畏将来。在乐观派的张小虎看来,人生任何时刻都存在变化,有些变化会是让人奋进的一剂“肾上腺素”。就好像学医,张小虎能在自己的丛林法则里顺应这样的自然,并在自然环境下,拼劲全力做一名最有优势的竞争者。

金刚钻

从满是铅字的医学理论走出来,张小虎知道还需要花很多时间用双手去践行光明的征途。因此只要一有机会,张小虎就会练练手。毕竟“手艺”对一名外科医生来说那可是“看家本领”。

从张小虎记录自己每一台手术就能看出,他对这门技艺有着一种不断进阶的思考,也有着一份纯粹的医者野心——要做就一定要做最好。

“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是他对其中一例病案的笔记。这是一例在外院做了白内障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看似一个简单的手术,却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般:患者在当地手术术中出现了后囊膜破裂,导致爆发性脉络膜出血、视网膜脱离。这是张小虎遇到比较棘手的案例,“笔记”标记了他处理疑难眼病的“战绩”,更多的是想告诫自己“手术无小事”。

对医生不要光成为一名“开刀匠”,张小虎有自己的思考,“我看重‘匠’这个字。”在传统文化中,“匠”本是一个敬称;“能工巧匠”是褒奖,“匠心独具”是赞叹。张小虎认为,医者需要有“匠人精神”,这是一种职业素养,是敦促医者不断进步、提升技能的“竿头”。在小小眼球里进行手术的眼底医生更需要这样的精神,“得有自己的金刚钻,才干得好瓷器活。”脚踏实地把技术活练到家,把每一台手术做得漂亮,无愧自己,无愧患者,张小虎觉得这样的精神和手艺理应是医者“伟大的崇拜”。

搭载10K玻切头等尖端设备,如今,一名技术成熟的眼底医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台手术,而在过去,这样的手术可能需要花费成倍以上的时间。“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虽然有了先进的设备,但眼底手术本身是一项复杂性手术,只有先熟练眼底手术的操作,才懂驾驭设备。

“就好像有两辆不同款式的车,都能带你到远方,但其间乘坐的感受却有所不同。”技术更迭为患者带来便利,对医者来说,则是需要将难的技术练到简单,再用炉火纯青的技术去解决疑难眼病。

反观这每年千余台的眼底手术,张小虎也有很多感悟与思考。有些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程度打破了传统认知:术后视力甚至恢复到了1.0,术后眼底照相干净漂亮,患者定期检查状况也十分良好……

回归到医学知识的层面,医者用鲜活的案例去作证更多论据的同时,也在丰厚着教科书的章节。而这些收获对张小虎来说,就像丛林中的宝藏,珍异难得。

连城璧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眼底病是一种“难医治”的眼病,这是一种误解。“有手术的机会,就有恢复视力的希望。”张小虎常常鼓励患者,只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信任医生,积极治疗,“光明,需要医与患共同承担起来。”

“眼底不怕得病,就怕拖”。眼底病有一大特点就是在于发病的前兆不痛不痒,毫无知觉,等到爆发时,就是“两眼一抹黑”,很多人都是因为拖延治疗,导致终身失明。

可能是眼底病还不够普及,可能是人们对眼底病有着“讳疾忌医”的情绪,可能受限于所在地的医疗条件等等,张小虎感叹,“很多人其实原本有挽回光明的机会。”

对于眼底病这一隐形杀手,张小虎常呼吁大家定期进行眼健康检查,如果发现视力突然不明原因下降很快的,要“争分夺秒”地去专科医院检查。而像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可能诱发眼底疾病的患者,更需要定期配合医生进行眼底筛查,“只要患者不耽误,以现有的医疗水平,医生与患者是能共同将留存视力控制得很好的。”

本着与患者共同守护光明的初心,张小虎为很多患者挽回了视力。他常常会收到患者发来“这样那样”的感谢,或是中英文的书面致谢,或是诱惑人心的红包,张小虎也都一一记录在档。“红包可以随便发,张医生很开心,但永远不会收。”张小虎拿出红包退款记录,开心地笑道。

这对张小虎来说,是从医给自己带来的价值感,这是无法用金钱的数字去衡量的。患者给到他的肯定和感谢,其实每天都在发生,这种成就感是患者重获光明的新生命力,这种获得感使张小虎从患者身上汲取光能,化作奋进的动力。

除了为患者治病,张小虎还希望通过短视频进行科普宣教。“有知而有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让眼底病得以普及,让更多人对自己的眼健康有所重视,从而做到对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筛查,做到早防、早治。

另一方面,张小虎也想把自己在临床上的实操和心得,录制成教学短视频。就像现今互联网平台上热衷于分享教程的博主一样,他想把眼底病复杂的手术细节大方地展示给想要成为眼底医生的青年医师们,帮助他们避开弯路,快速成长。这也是他将丰厚的临床经验归纳成精炼的“干货”,再企望后辈将这些“干货”积累为自身厚实的根基。

有时候听到患者会说“这手术怎么这么贵”,张小虎颇有些无奈。如果金钱能计算光明的代价,那海伦凯勒就无需奢求“三天的光明”。

人眼中的光明,是无法用价值去衡量。光明于人而言,是感知世间万物色彩、模样、情感的一块无形的连城璧。如果非要权衡这份价值,那昂贵的是那些错失挽回光明的分秒毫厘。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