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孩子近视了怎么办?为什么孩子近视越来越严重?[图]

孩子近视了怎么办?为什么孩子近视越来越严重?[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21:57 近视眼睛眼镜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用它来观察世界发现美好。但是近视这个眼部疾病发生的阶段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小孩子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架上了眼镜。家长们也是心急如焚,想尽各种办法来缓解治疗。那么孩子近视了怎么办?为什么孩子近视越开越严重?

孩子近视了怎么办?为什么孩子近视越来越严重?(1)

一、孩子患近视的原因:

据了解,我国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位居全球首位。近年来,近视发病年龄更是趋于低龄化。2016年教育部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1%;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36%;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28%;大学生近视比例为87.67%。那么,孩子为什么易患近视?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家庭成员直系亲属患有高度近视或者有眼病。

2、早产儿或伴有出生时窒息。

3、户外活动量少。

4、用眼过度,外界眼部刺激多(用眼卫生、电子产品伤害、阳光直射)。

5、体内缺乏相关营养素(维生素A、钙、维生素B族等)。

其中的家族遗传史和早产是比较常见的导致婴幼儿患近视的诱因。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在婴幼儿时期日常护理不加以注意,或是营养素未补充到位的话,也会成为日后孩子患近视的潜在“凶手”!

二、保护孩子的眼睛的方法:

1、增加户外活动1小时

近年来的多项研究证明:增加孩子户外活动时间,是有效预防近视的手段之一。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研究发现:增加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能有效预防近视。自然光源的亮暗程度、饱和度及色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眼球的发育,因此,呼吁家长多让孩子在自然光线下用眼,即使是市面上的护眼灯,也并不能代替自然光线。每天保证宝宝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

2、避免外界2种直接刺激

①屏幕刺激——有的宝宝喜欢长时间盯着电视或电脑看,如此一来极易造成眼疲劳,视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受损。家长要规定宝宝观看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2岁左右的孩子,在一天中最多只能玩半小时,每次15分钟左右。

②噪音刺激——噪音能使人眼对光亮度的敏感性降低。研究表明,当音响强度在90分贝以上时,眼底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区别光亮度的敏感性开始下降,识别弱光反应的时间延长;达到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度的适应性下降20%,同时伴有色觉能力削弱。

3、日常摄入3大营养法则

①额外补充维生素A——很多妈妈为了宝宝的视力好,都会让宝宝多吃胡萝卜,以补充维生素A来保护眼睛,然而这种做法并不科学。胡萝卜等深色蔬菜中并不含有直接的维生素A,而是以胡萝卜素的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但因受到烹饪条件、转化率低、宝宝饮食量小等条件的限制,无法摄取充足的量以维护眼部正常发育。科学的补充方法是每天1粒维生素AD滴剂(常见的如伊可新),其中的维生素A是构成眼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可以维护眼睛上皮细胞(如结膜、角膜等部位)的完整性。缺少维生素A会导致视紫红质合成不足,影响宝宝的暗视觉能力,还会引起角膜上皮细胞脱落、增厚、角质化以及眼部发干、有灼烧感,并导致畏光、流泪等干眼病症状。由于维生素A能够保护上皮组织结构的完整和健全,能够提升免疫力和促进免疫器官发育,缺乏可能会导致因抵抗力下降而引发感染(如结膜炎、角膜炎),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每天额外补充。

②适当进食维生素B族——宝宝眼睛的正常工作,需要维生素B族的参与。生活中,各种豆类以及燕麦等谷物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族,以及蛋黄、牛奶、酸奶、瘦肉等食物中同样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都是不错的膳食来源。

③减少糖分摄入量——日常需减少宝宝对于糖分的摄入,糖会影响代谢过程中钙的摄入,钙不足会减少巩膜的韧性和硬度,患近视的可能性会高一些。日常多吃糙米粗面,对于高蛋白动物脂肪和精制糖最好少吃。千万不能让宝宝偏食,蛋类、牛奶、虾皮、豆类、瘦肉、磨茹等都要多吃,如果宝宝在食物中获取的钙量较少,建议额外补充。

三、近视的危害:

1、视物模糊不清,生活不便.

2、近视患者,由于视力低下,眼睛经常干涩和疲劳,可引起头晕,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质量,长期佩戴眼镜,会导致生活工作不便。

3、近视还可以引起眼球外斜。

4、近视可引起眼底病变,尤其是高度近视,眼轴拉长,视网膜偏薄,易脱离,(视网膜脱离),还可以引起飞蚊症(玻璃体混浊),晶体混浊(白内障)。

5、近视不矫正还可引起弱视。

6、同时近视也影响美观,戴镜又引起鼻根部凹陷,眼球无神,眼球凹陷等。

7、冬天戴镜出门,冷热变化引起镜片雾气,视物模糊;又如摄影师、厨师等职业的人群戴镜不方便工作。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