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女性 > 女白领机场撒泼竟因起床气,起床气是怎么回事?[多图]

女白领机场撒泼竟因起床气,起床气是怎么回事?[多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21:52 起床气起床早上

现在生活相对以前确实是好了不少,但也滋生了许多的富贵病,比如不少人从身体到心理都变得娇气、矫情。近日在杭州萧山机场,有一位女士过安检的时候情绪时空,扔鞋子、踢安检员,被报警后称自己是晚上没睡好,有起床气,真是无语。那么起床气是怎么回事呢?

5日,杭州萧山机场,一女子过安检时,因为鞋上有金属制片,需脱鞋补查,突然该女子情绪失控,对着安检员又扔鞋子、又踢打。好几人都招架不住,只能报警。事后女子解释称,是因为晚上没睡好,心情不好,所以脾气大了点。

女白领机场撒泼竟因起床气,起床气是怎么回事?(1)

1、起床气的原因

又是一个工作日的早晨,也许你和大多数人一样,并不是睡到自然醒,而是靠闹钟铃声把你拖出梦乡。有时连自己究竟身在何方、为啥会有这种该死的闹声都不清楚,迷糊程度取决于前一天晚上几点睡、这天礼拜几、刚才睡得有多香,等等。接着,你伸出胳膊,按住或点击“小睡”按钮,想要再安静地睡个几分钟。就睡几分钟而已,你是这么想的。当然可能不止几分钟。

表面看起来你只是让自己花几分钟清醒清醒,但实际上你所做的是让起床变得更困难、更拖延。假如你还真又睡着了,那你很有可能让大脑又一次进入睡眠周期的开端,这是叫醒你的最坏时刻。对我们来说越是感到起床困难,就越是感到自己睡得不好。

猛然醒来或醒得太早带来的后果之一是“睡眠惯性”,这种现象得名于1976年,指的是刚醒来到完全清醒之间,有段迷迷糊糊的时间。醒得越猛,睡眠惯性越大。尽管我们感觉自己清醒得挺快,很轻松就从睡眠模式转换到了清醒模式,但实际上这是个非常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脑干中的觉醒中枢(脑干是负责基础生理功能的脑组织)几乎瞬间被激活。但我们的大脑皮层区域,尤其是前额叶皮层(与制定决策和自我控制有关的大脑部分)却需要多花一点时间才能启动。

刚醒来的几分钟里,人的记忆、反应速度、基础数学运算能力、警觉性和注意力都比较弱。就连找到电灯开关,把灯打开之类的简单任务,都会显得好复杂。于是乎,这时候做出的决定既不理智又不理想。要知道,根据神经生物学家、时间生物学家肯·赖特(Kenneth Wright)的研究,“人的认知能力在日常入睡点之前的几个小时里最好,在日常起床时间前后最差。”睡眠惯性使然,人会做一些明知道不该做的事情。要不要按下小睡按钮大概就是我们需要做出的第一个抉择。难怪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并不是每次都能做出合理的选择。

女白领机场撒泼竟因起床气,起床气是怎么回事?(2)

2、起床气的调理

(1)吃点醋

醋酸能中和导致人体疲劳紧张的乳酸,晚餐时吃点食醋,或洗完澡后喝点果醋,有助放松,帮助安眠。但是要记得睡前漱口刷牙。

(2)洗个温水澡

晚上花10分钟洗个温水澡,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能自然而然地迎来睡意,帮助睡个好觉。但要注意的是,洗澡水温度最好不要超过40℃,否则会适得其反。

(3)闻芳香精油

薰衣草、玫瑰、甘菊等精油均有助眠效果。但如果用量多、香气浓,会起反效果,建议睡前在枕巾上点几滴即可。醒来后可以闻闻柑橘类精油,有助头脑清醒,闻柑橘类水果也有类似效果。

(4)床头放杯水

睡前用保温杯装一杯热水放在床头,早上醒后喝下去,能刺激休息了一夜的胃肠开始工作,发出进食讯号,人体也会随之清醒。注意不要喝凉水,久之不利胃肠。

(5)设个音乐闹铃

起床铃声除了要选用平时爱听的音乐,推荐那些节奏欢快的音乐,能刺激大脑加快清醒。

(6)睡前关手机

很多人上床后还用手机发短信、刷微信,这样会令大脑得不到放松,影响快速入睡。睡前半小时就应关掉电子设备。

(7)起床坐两分钟

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先坐起来伸展下身体,坐两分钟,让被窝外的冷空气刺激头脑清醒,然后再起床。秋冬季节注意披上外衣,以免着凉。

(8)起床玩会手机

醒来后打开手机摆弄会儿,顺便检查下短信、邮件或行程安排等,液晶屏幕有醒目醒神的效果,一举两得。

女白领机场撒泼竟因起床气,起床气是怎么回事?(3)

3、起床气的研究

有研究发现,睡眠惯性能持续两个小时甚至更久。哈佛医学院研究睡眠的查尔斯·切斯勒(Charles Czeisler)和梅根·朱厄特(Megan Jewett)等人完成了一项研究,他们在对被试进行了连续三天的监测后发现,无论在哪,睡眠惯性都要2-4小时才完全消失。尽管参与实验者自认为在醒来后40分钟已经清醒,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却要在好几个小时后才完全恢复。吃早饭、洗澡、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给自己一个明亮无比的早晨,这些事情都无法改变结果。不管你做什么,大脑醒过来加速运转所要花的时间都长过我们以前的估计。

有时我们能睡到自然醒,比如某个闲适周末的上午,这主要是靠两个因素:外界环境的光照度和“体内闹钟”——昼夜节律的设定。人体内的时钟与外环境时钟并不精准匹配,因而平时我们要用外部时间线索,也即“授时因子”来调整生物钟,来模拟每天发生的日夜明暗变化。

因为上课、上班等社会事务不能迟到而设定的起床时间与身体完全靠自然醒的起床时间不一样,慕尼黑大学的时间生物学教授罗内伯格(Till Roenneberg)把这个时间差叫做“社交时差”。社交时差的长度与你睡了多久没关系,而与你睡觉的时间点有关系:有没有在身体最适合睡觉的时间段睡觉?就在最近,罗内伯格根据65000多人的数据做出了新的估测,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有严重社交时差,自然醒的时间与社交强制的起床时间平均有2小时以上的差距。有69%的人社交时差稍轻,也起码有1小时。

罗内伯格和心理学家惠特曼(Marc Wittmann)还发现,生物睡眠时间和社交睡眠时间的不协调会带来高额成本:酒精、烟、咖啡因的使用增加──还有,1小时社交时差,发胖可能性相应提高约33%。“在‘非自然’时间入睡和起床可能是现代社会最为普遍的高风险行为。”罗内伯格说。他还说,睡眠时程不佳给身体系统造成的巨大压力是增加夜班工人患癌症、潜在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病风险的原因之一。另一项稍早之前发表的研究是对医学院学生进行的,结果发现,睡眠时间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临床医师职业资格考试成绩的影响比睡眠长短以及睡眠质量的影响要更大。实际上,睡了几个小时和自己是不是晨起型对结果来说都没多大关系,有关系的是几点入睡,以及几点起床。睡得太少是不好的,但要知道,天都黑了才起床也不好,可能还更糟。

女白领机场撒泼竟因起床气,起床气是怎么回事?(4)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