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幼儿 > 孩子好动怎么办?孩子好动有什么表现?[图]

孩子好动怎么办?孩子好动有什么表现?[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8:23 好动多多动症孩子

孩子多动症的时候就是孩子坐不住,总是想到处跑,精力太充沛了。有时候都管不住。经常有这样的人用多动症来形容贬低活泼的小孩。所以说多动症这个病症带有不好的性质的。那么孩子好动怎么办?孩子好动有什么表现?我们来看一看。

孩子好动怎么办?孩子好动有什么表现?(1)

1、孩子好动怎么办

1、可以适当的通过感觉统合训练,主要是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的训练,刺激孩子的前庭平衡觉,增强本体感,加强注意力培训,进而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

2、根据少年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精力过剩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发展的感统项目释放他的多余精力,如跳绳、趴地推球等,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让他运动,这样按照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交替运行的规律,兴奋过后就转化为抑制,神经系统通过运动进行调整,孩子写作业、听课时会安静些。

3、学员触觉十分敏感,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往往反映过大,与同伴之间摩擦多,没有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因此长期配合触觉训练;此外还需要大量刺激前庭平衡的训练,如滑板。

4、建议家长要适当对小有进步的孩子予以鼓励,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逐步养成自我控制能力。每个孩子的潜力十分巨大,只要他想表现好,都是可以做的很好的,与此同时,也只有他想表现好,才可能做好,家长的催促与批评作用很小。

5、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兴趣,让学龄前孩子上绘画班或钢琴班等,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可以先坚持数分钟,然后逐渐延长时间,另外少让孩子长时间看动画片或玩电子游戏等,多做一些家庭或户外小游戏,如过家家等。

2、多动症儿童存在问题

1、在0~6岁阶段可表现出胎动过多,1岁以内时睡眠比较少、爱哭闹,2岁后不认生、不害怕危险、人来疯,易受伤,没有礼貌。

2、学龄期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2.1、活动过多,但体育成绩差。这类孩子不论在任何场合都处于不停的活动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地做小动作如摇头晃脑、咬铅笔、拉扯同学等。平时走路急促,或无目的地乱跑、乱跳。这类孩子虽然好动,但多数体育成绩较差,技巧运动显得比较笨拙。

2.2、注意力不集中,或貌似安静,但对老师讲课听而不闻。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对家长交代的事常难以完成,甚至对感兴趣的游戏或电视节目也不能安静地观看。

2.3、自控能力差,这类孩子情绪极为不稳,高兴时又笑又唱又跳,不顺心时爱发脾气。容易发生伤人或自伤行为,且不服老师和家长的管教。

2.4、学习过程困难、成绩差。主要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对所学内容难以完整领会,以致做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常常发生遗漏和理解错误。部分患儿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语言、立体空间、思维功能障碍等。

2.5、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霸道、说谎、逃学、离家出走等等,反复犯同样的错误且难以改正,难以融洽地与伙伴共同游戏。

目前有关多动症的发生原因,还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脑神经传递、大脑损伤、遗传、家庭关系异常及教育不当等因素有关。由于病因不十分清楚,因此治疗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除了服用药物改善症状外,心理治疗十分重要,这要求家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切不可认为多动症单纯是医疗问题,而把孩子的病症仅仅交给医生或药物来解决,这也是一些孩子疗效欠佳的原因。

3、小孩子好动缺什么

这是缺锌的现象,一般伴厌食挑食,现在很多宝宝会这样。建议可以去医院行微量元素检查,看有无缺锌,如果缺锌,可以吃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4、多动症病因

1、遗传

家系研究、双生子和寄养子的研究支持遗传因素是ADHD的重要发病因素,平均遗传度约为76%。

2、神经递质

神经生化和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大脑内神经化学递质失衡,如患者血和尿中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5-HT功能下降。有学者提出了ADHD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5-HT)假说,但尚没有哪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ADHD病因和发生机制。

3、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

结构磁共振成像(MRI)发现患者额叶发育异常和双侧尾状核头端不对称。功能MRI还发现ADHD患者存在脑功能的缺陷,如额叶功能低下,在额叶特别是前额叶、基底节区、前扣带回皮质、小脑等部位功能异常激活。

4、环境因素

包括产前、围生期和出生后因素。其中与妊娠和分娩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ADHD患者母亲吸烟和饮酒、患儿早产、产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以及甲状腺功能障碍。与ADHD发生有关的儿童期疾病包括病毒感染、脑膜炎、脑炎、头部损伤、癫痫、毒素和药物。更多存有争议的因素包括营养不良、与饮食相关的致敏反应、过多服用含食物添加剂的饮料或食物、儿童缺铁、血铅水平升高、血锌水平降低与ADHD发生有关,但目前证据尚不充分。

5、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破裂,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性格不良,母亲患抑郁症,父亲有冲动、反社会行为或物质成瘾,家庭经济困难,住房拥挤,童年与父母分离、受虐待,学校的教育方法不当等不良因素均可能作为发病诱因或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