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临产前会有哪些症状?孕妇临产要注意什么?[图]

临产前会有哪些症状?孕妇临产要注意什么?[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5 14:40 孕妇临产症状

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对于生育宝宝的妈妈来说都是十分辛苦的,要经历差不多是个月的过程,对于孕妇来说是很难熬的。相信在临产的时候,很多孕妇都曾经特别的紧张,害怕临产的时候出现什么情况,那么孕的临产的时候会有哪些症状呢?

临产前会有哪些症状?孕妇临产要注意什么?(1)

1、临产前的症状

1、女性私处有少量的出血情况,分娩前24至48小时,从女性私处排出少量血性粘液称“见红”,或破水,即子宫内的羊膜囊破裂,羊水流出。如果出血量较多或有鲜血时,也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因为出血量大于平时的量,应当考虑是否有异常情况,可能是胎盘早剥,需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2、腹部一阵阵变硬,可伴有轻度坠胀感,这就是子宫在收缩。子宫收缩往往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短不一,常常在夜间出现,清晨消失,宫口不会扩张。子宫规律性收缩宫缩开始不太规则,随后逐步转为规律性宫缩,而且收缩力越来越强。随着产程的进展,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1分钟,间歇期可缩短至1~2分钟。

3、小便次数增加。临产前十多天,胎先露部下降进入骨盆,子宫底也随之下降,因压迫了膀胱,使膀胱储尿量减少,小便次数就增加了。

4、女性私处突然流出清亮的液体,有时含胎脂或胎粪,称为“胎膜破裂”。破水通常发生在规律宫缩开始后,胎儿娩出前。破水的孕妇应立即去医院,以防脐带脱垂危及胎儿。通常破水后24小时内会自然临产。

5、初产妇到了临产前两周左右,子宫底会下降,这时会觉得上腹部轻松起来,呼吸会变得比前一阵子舒畅,胃部受压的不适感觉减轻了许多,饭量也会随之增加一些。

6、下腹部有受压迫的一种感觉。由于下降,分娩时即将先露出的部分,已经降到骨盆入口处,因此出现下腹部坠胀,并且出现压迫膀胱的现象。

孕妇在临产的时候都是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的,所以孕妈妈们别担心,可以根据这些症状判断自己是否是要临产了。那么孕妇临产要注意什么呢?想要知道的新妈妈们就和小编一起去看一看吧!

2、孕妇临产要注意什么

1、调整床的倾斜度,或用枕头、坐垫使上身稍微挺起。这种靠卧姿势比完全仰卧更容易克服疼痛。可自己寻找觉得舒服的角度。

2、两脚张开、跨坐在椅子上,有利产道扩张。同时能减轻腰部负担。将体重负荷在椅背,身体稍微前倾位要诀。

3、出现便意时,可把网球抵着肛门到会阴的部位,然后坐在上面。也可以利用手指压迫。

4、手压着墙壁,身体前倾,将体重负荷在墙壁上。由于是站立的姿势,可起到帮助胎儿降落的效果。

5、膝盖跪地,臀部挺起,趴在椅子上,这种姿势具有缓解疼痛的效果,而且前倾的状态也有减轻腰痛的功效。

6、为了防止突然发生破水,身边应常备卫生巾为好,才会处变不慌。

7、破水后,随时都有可能分娩,因此应该去医院。但也没必要急得什么都不顾。可以换换干净的衣服,如果是稍微一动就会有液体流出的话,可以用卫生巾或干净的毛巾垫上。一般来说,小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想要大便的感觉有可能是分娩的一种前兆,所以要有所注意,应该马上去医院。

8、分娩是伴有出血的消耗体力的大事情。如果擦粉底或涂口红,本来的脸色便无法判断了,很可能会妨碍医生诊断。因此,去医院时最好不要化妆了。指甲的血色也是医生观察的内容之一,所以原则上,也不要涂指甲。另外,耳环在待产室里被要求摘掉的,所以也没必要佩带。

9、阵痛的时候会比平时容易出汗,呼吸方式也会导致口容易干。如果你口渴了,没必要忍着,可以边补充些水,边等待分娩时刻的到来。

10、阵痛中想要如厕的时候,必须先跟医生打招呼。因为想要用力分娩的感觉与想要大便的感觉是非常相似的。不和任何人打招呼,独自去卫生间,结果子宫口大开,胎儿的头部都露出来,甚至一下将孩子生出来的情况都是发生过的。如果医生检查后发现你的子宫口已经开始张开了,就不会让你去卫生间了。

结语:以上就是今天小编为大家总结的关于孕妇临产时的症状,以及孕妇临产时要注意什么,这些情况孕妈妈们都了解了吗?所以在临产的时候千万不要紧张哦,对照上述的内容可以自己做一个判断。希望小编的文章可以帮助到大家!

3、如何区分真假临产

(1)宫缩时间无规律,时间间隔不会越来越小有固定的时间间隔,随着时间的推移,间隔越来越小,每次宫缩约持续30—70秒。

(2)宫缩强度通常比较弱,不会越来越强。有时会增强,但然后又会转弱。宫缩强度稳定增加。

(3)宫缩疼痛部位通常前方疼痛先从后背开始疼痛,而后转移至前方。

(4)运动后的反应产妇行走或休息片刻后,有时甚至换一下体位后都会停止宫缩。不管如何运动,宫缩照常进行。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