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怎样看出气血不足?如何看出气血不足?[图]

怎样看出气血不足?如何看出气血不足?[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2 16:42 气血毛孔按摩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补气血是非常重要的,气血不足的人会出现什么症状呢?怎样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气血是否足,估计很多人都还不知道自己是否气血不足,也不知道怎样判断,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女性看出气血不足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怎样看出气血不足?如何看出气血不足?(1)

1、怎样看出气血不足

1看眼睛

都说小孩子的眼睛是最清澈纯真的,孩子气血好所以眼睛黑白分明。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若眼睛颜色浑浊、发黄,眼睛常干涩、眼皮沉重、眼神晦暗无光,则说明肝脏气血不足。另外,眼袋很大,说明有可能是脾虚导致。

2看耳朵

人们常说“耳大有福”,跟耳朵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肾。耳朵厚大的人,肾气足,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气不足的人;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说明心气虚;耳鸣和耳聋则都说明肾气虚弱。

3看头发

头发与肝、肾有密切的关系。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肾中精气是人体的根本,头发的生长、健康状态的维持都与肾密切相关。头发变白是肝血肾气衰落的表现;但有些青少年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且伴有脾气不好、容易发火,多是因为肝郁血热;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无力、耳鸣,则是肾气不足的信号。如果出现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整个身体的气血问题。头发油腻,则说明脾肺不和,脾的气太过,肺的气又虚,就会出现头油过多的现象。头发的生长速度跟肝血相关,如果肝血不足,头发长得慢、易干枯。

4看手

首先,手的温度是人体气血的直接表现。气血充足则手总是温暖的,而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则都是气血不足。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手掌厚而有力,富有弹性,一般为气血充沛,体质强壮;如果手掌厚而无力,弹性差,多为精力欠佳,疲劳乏力。

5看脸

主要看光泽、弹性和皱纹。皮肤与肺的关系密切,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肺的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6听声

人的声音也是气血的代表。气血充足的人声音洪亮有力,这也是肺气充足的重要表现。气血不正常,人的声音也会表现出来。如肝气过盛或肝阳上亢的人常大呼小叫;肝气郁滞的人,会长吁短叹。

2、三招让气血动起来

1.洗澡疏通毛孔

毛孔所在的皮肤是人体上的排毒面积最大的组织,人体通过出汗可以排出体内的多余热量和垃圾。而现在是冬季,天气寒冷人体少有出汗现象,所以,也会导致气血不通。

洗热水澡时温热的水温可以加速人体血液流动,刺激身体出汗,从而使气血畅通。热水还可以疏通毛孔,逼出体内的病邪,从而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2.按摩让肠道畅通

人体80%的淋巴系统在肠道部位,肠道不通畅,自然会出现疾病。其实,疏通肠道也是疏通大小便。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按摩肚子的方法,因为冬季人体代谢缓慢,肠道同样会受到影响,通过外力的刺激可以加速肠道的蠕动,从而让人体畅通,气血活跃,疾病少发生。

其次,疏通肠道还需要水的参与,水可以加速代谢,让气血活起来,增加小便量,排毒又少生病。

3.搓搓动动气血畅通

搓脸可以促进脸部的血液循环,让脸部的气血活跃,在冬季可以美容、预感冻疮和感冒。

眨眼。用力眨双眼数次,然后双侧眼球依次左视、右视、转动。重复10次后凝视远方1分钟。有利于放松眼部肌肉,促进眼部的血液循环。需要注意的是,高度近视者转动眼球时速度要慢。

踮脚。双脚同时踮起,只用脚尖着地,两腿不停地上下抖动。两腿肌肉不停收缩和放松能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还可双足并拢着地,用力抬起脚跟,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久坐的人最好1小时左右做1次踮脚运动。

3、女人血虚亏的症状

1、气虚:气短、心悸、倦怠乏力,动则气促、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弱。

2、血虚:头昏眼花、失眠多梦、面黄色斑、黑眼圈、头发干枯、易脱发、月经不调。

3、脾虚:贫血、身体发胖或消瘦、食少腹涨、肢冷乏力、肠胃不好、便干或便溏。

4、肺虚:虚喘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系统感染、易感冒。

5、肾虚:腰酸背痛、头颅晕沉、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尿频尿急。

所以,当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的症状时,要仔细观察是否属于气血亏虚,或被医生诊断后,再确定是否服用乌鸡白凤丸。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