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一种不可逆转的肝脏疾病,一定要积极的治疗,它很容易造成门静脉压力升高,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终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甚至会导致失血性休克,本病一定要保肝或者抗炎治疗。那肝硬化患者要做胃镜吗?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本文目录
1、肝硬化患者要做胃镜吗?
2、如何预防和逆转肝硬化?
3、如何减轻肝内的纤维化?
4、肝硬化患者能吃脂肪吗?
肝硬化的患者之所以要做胃镜,是因为肝硬化的患者可能会导致门脉压力增高,会引起食管静脉曲张。做胃镜就是要明确食管静脉是否曲张,如果有曲张是否需要内镜下治疗。
肝硬化是指肝细胞广泛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结节、假小叶,进而使肝脏正常的结构以及血供遭到破坏。导致肝硬化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原因为病毒性肝炎(比如乙肝,丙肝)以及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胆汁淤积,细胞或者是毒物损伤,以及肝脏血液循环障碍,以及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免疫紊乱,寄生虫感染以及一些其他病因不是很明确的。
首先,我们要对肝硬化的发生有个正确的理解,病理学研究显示各种原因的慢性肝损伤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肝纤维化也不断的加剧,最终形成纤维间隔和假小叶,这就是我们说的“肝硬化”。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诊断并不容易,这些患者常常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甚至有些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也基本正常,我们要综合全面检查来判断是否病人已经进入肝硬化阶段,如白蛋白水平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和CT、MRI等)显示肝表面不光滑,形态失常,脾厚等,或者胃镜显示已经出现了食道或胃底静脉的轻度曲张,这些改变常是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但有些患者确实难以判断,需做肝活检病理检查。而到了失代偿肝硬化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腹水,肝性脑病,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由上可以看出不断加剧的肝纤维化是肝硬化形成的必由之路,肝内的纤维组织是由细胞外基质(ECM)组成的,这些ECM包括胶原蛋白、非胶原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以前认为肝内纤维化就像我们皮肤破损后形成疤痕一样,是静止不变的,实际上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ECM的生成和降解影响着肝纤维化的进程。当ECM生成大于降解,则肝纤维化加剧,反之肝纤维化减轻。目前公认在ECM形成和降解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肝内的星状细胞,肝内持续的炎症反应可产生许多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可以激活星状细胞,并使之增殖,产生大量ECM。而肝内炎症反应往往是病因持续存在的结果,如病毒的持续复制,酒精或药物的持续损害等。
首先要去除肝损伤的病因,对于乙型和丙型肝炎来说就是积极的、有效的、持续的抗病毒治疗,包括针对HBV的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治疗和HCV的DAA治疗。只有病毒复制的降低和检测不到才能降低病毒蛋白的表达,也才能减轻针对病毒蛋白的免疫病理损伤,从而从根本上消除肝纤维化的病理基础。其次是积极的保肝治疗,如包含甘草甜素、水飞蓟素类等保肝药物可减轻肝内炎症和保护肝细胞。再就是中医中药治疗,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研究显示许多药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肝纤维化作用,他们可能通过干预肝纤维化过程中不同环节起减轻肝纤维化作用。笔者一位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经7-8年左右的持续抗病毒和间断中医中药治疗不但未再反复,而且肝硬化完全逆转,这在晚期肝硬化患者中是不多见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肝炎的正确管理是当今肝病诊疗中应该加强的观念,这里包括医生对病人的管理和病人的自我管理,定期检查是肝病管理中重要的环节,只有定期的检查才能早期发现肝硬化,从而早期干预,这对于慢性肝炎病人还好理解。但对于肝功正常的慢性HBV携带者则可能比较困难,主要是其病情进展较为缓慢、隐匿,医生和病人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在临床工作中慢性HBV携带者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才被发现者并不少见。
有的病人患肝硬化后害怕吃脂肪,其实脂肪不宜限制过严,因肝硬化时胰腺功能不全,胆汁分泌减少,淋巴管和肛门充血等原因,有近半数的肝硬化患者,因脂肪吸收不良出现脂肪泻。
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控制脂肪量,但如果患者没有上述症状时,并能适应食物中的脂肪,为了增加热量,脂肪不易限制过严,若为胆汁性肝硬化,可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膳食。
总结: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要定期复查胃镜。平时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戒酒,保持心情舒畅。要进食不含粗纤维的少渣、无渣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正常的膳食途径已不能满足对蛋白质量的需求,人们通过对含有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或植物性食物进行加工,提取出高纯度的蛋白质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