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健康 > 疾病百科 > 脸色苍白是什么原因?五种脸色透漏你的健康状况[图]

脸色苍白是什么原因?五种脸色透漏你的健康状况[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9 16:56 健康疾病中医预防

生活中很多人会出现脸色苍白的症状,这些其实都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脸色问题,这样才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身体问题并能做出及时的治疗。那么,一般脸色苍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脸色跟身体状况有什么联系呢?

脸色苍白是什么原因?五种脸色透漏你的健康状况(1)

1、脸色苍白

脸色苍白主要是由于脸部皮下毛细血管充血不足而引起的。中医认为,苍白脸色大多属于虚症或寒症,是体质差的表现。大出血或休克引起毛细血管强烈收缩、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铅中毒等,也会引起脸色苍白。此外,见光不足和贫血也可能导致脸色苍白。见光不足也就是晒太阳的时间有点少。如果每天早起上班,整天都呆在办公室,太阳下山才回家,肤色当然不可能红润。对此,多晒晒太阳会有所收获。引起贫血的原因很多,出血、营养不良、癌症等都有可能;如果伴有心跳过快或呼吸急促的现象,则贫血可能比较严重。

2、脸色潮红

脸色潮红有生理性脸色潮红和病理性脸色潮红两种。前者出现在日晒、饮酒、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愤怒和害羞等情形下;后者主要发生在感染引起高热性疾病(如伤寒、疟疾、肺结核、肺炎等)或服用阿托品等扩张血管药物或者大量服用激素之后。

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脸色变得比较红,而且最近服用了高单位维生素,不妨看一下药瓶上标注的药物成分,可能是烟草酸(烟碱酸)所引起的症状,停服维生素或改服其他药物后脸红可能就会减轻或消失。

如果脸部涨红并伴有眼睛微突感、经常感到紧张且神经过敏、双手微颤、体重减轻等症状,则是甲状腺机能亢进造成的。在适当治疗后,这些症状将有所改善。

一氧化碳中毒者、红斑狼疮患者,也会出现脸色潮红的症状。另外,肿瘤的典型症状是脸红、腹泻、哮喘。如果你毫无缘由地突然出现这三种状况,建议你提高警惕,马上就医。

3、脸色发黄

脸色发黄主要是因为肝细胞损害或胆道阻塞,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渗入组织与黏膜而造成的,医学上称之为“黄疸”。此种脸色主要见于患有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肝硬化、肝癌、胰腺癌等症的患者。此外,钩虫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失血,也会出现脸色发黄的症状。

4、脸色发黑

中医认为,脸色发黑是肾亏表现,故需用补肾药物治疗。另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硬化、慢性心肺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肝癌等患者,也会脸色变黑。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癌药物,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但脸上出现老年性色斑、妇女的妊娠斑等则属正常现象,并非病状。

5、脸色青紫

多数情况下脸色青紫是由缺氧引起。剧烈的疼痛常使脸色苍白而带有青紫;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也都会使病人脸色变为青紫色。

6、中医养生

1、肝郁试试五花茶

心情不好、压力大的人可以试试“五花茶”,月季花、玫瑰花、绿梅花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没有糖尿病,可以放点冰糖。月季花“疏肝解郁”,玫瑰花除了能疏肝解郁,还有活血和调和气血的作用。玫瑰花、月季花、绿梅花可以三种花穿插喝,也可以同时喝一两个,也可以加点炒麦芽。因肝郁引起的睡眠不好,用一些合欢花可以泡水喝。另外,这些人应该积极投入到大自然当中,爬爬山、多交朋友,唱歌、跳舞,调节自己的性格和心情。中成药可以选择逍遥丸或加味逍遥丸,逍遥丸有疏肝、调脾、健脾的作用,加味逍遥丸还有清肝火的作用,肝郁伴有上火的人可以吃。

2、脾虚喝点山药莲子粥

除了饮食均衡营养外,一些药膳也可以选用。我经常推荐山药莲子粥,有血虚的加上红枣和桂圆。

阿胶是补血的著名药材,但用量大反而对脾胃功能不好,影响食欲。其实,一般人用普通药膳就可以了,贫血很严重的可以用一些阿胶,把枣和阿胶一起蒸,阿胶一加热就和红枣融在一起,口感比较好。

3、脸色差身体胖吃薏米

出现这种情况是脾虚有湿导致的虚胖,同时脸色黄,眼睑下面可能有斑,这些人可以多吃薏米仁,薏米仁有健脾去湿和清热作用。另外还可以多吃山药莲子、冬瓜、萝卜等食物。

4、肾虚多吃“黑”

中医认为黑色入肾,所以说黑芝麻、黑豆、黑米都是养肾佳品,尤其是黑芝麻,补肾养发效果很好,另外,核桃仁也是不错的选择。中成药可以选择六味地黄丸。如果有耳鸣,有一个成药叫耳聋左慈丸,也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几方药组成的方剂。耳鸣加上脸色不好,尤其本身脸色就偏黑,比“黄脸婆”还难看的人可以试试。除了肾虚、腰酸、腿软,睡眠不好的人吃耳聋左慈丸也有一定疗效。如果胃寒肢冷明显,可以用右归丸、肾气丸,但注意别上火。

气色不好吃什么调理,上面的文章为大家做出了介绍,女人气血充足会让你更美丽,气色不好的话就赶快调理下吧。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