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科大等各高等院校的“天才少年班”培养问题再次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广大市民和各大媒体都非常关注“天才少年班”的教育培养问题,但是在几十年的天才教育培养过程中,有些天才却无法“正常成长”,甚至有些还被劝退,那么天才少年班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1、学校和社会在面对“神童”时,压榨利用的心思大,呵护培养的心思小。很多天才少年承担了过大的外界压力,和自身不认同的安排。这导致很多“神童”的能力结构畸形,心理状态堪忧。
2、国内对于天才少年的培养机制,是以挤占其他学生资源,加剧教育不公平为代价的。这导致全社会都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神童”投了资。天才少年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公共利益的一部分。
3、对天资聪慧的孩子,应该“开小灶”。但是否要比同龄人超前学习,如何因材施教等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1978年,21名少年被选拔进入中科大,成为中国首个少年班大学生。他们当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如今,距离第一届中科大“天才少年班”,已经过了40年。几乎每年,少年班里都会有几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是因为自控力差、学业跟不上,有的由于品行不端,有的因自理能力差而休学。当初的那些“神童”们,似乎失去了他们年少时那般光芒耀眼,在众人的视线中消失。
“百废待兴”,“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呼声,是当年少年班出现的时代动因。
很多专家、媒体,包括曾在少年班里读书的学生,在分析少年班里“天才挂科”等现象时,都将矛头指向了过大的外界压力。比如,在78年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里,频频被媒体报道的几位“正面典型”,后期的发展都不是太顺利,大都表示,“如果青春可以重来,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而当年在班里默默无闻的同学中,却有不少人发展得很不错成为了行业翘楚。
当时,也有人意识到,过多的外界关注会对天才少年们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少年班班主任汪惠迪就不希望学生们受到太多的报道,也一再告诫他们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但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收效甚微。
除了过多的关注,没有对学生因材施教,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等,也是少年班的槽点。进入少年班的学生,可能在某个方面特别优异,但作为小孩子,也各有各的短板。据报道,有78级少年班的同学说过,当年“刚来的时候年纪都小,基础都不行,跟着课程都很吃力”。这种“神童”特有的困境是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就曾说过:“‘神童’其实是一个心理问题的高危群体,因为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可能在学业等方面出现越来越缺乏应对的能力,这样必然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事实上,78年中科大少年班的学生里,确实有人出现过严重的心理问题。
神童情结,相信天才速成,是少年班成现象的另一个社会心理基础。
集全国之力培养“神童”,让人们对天才少年们有了不合理的期待。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观点:大学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让学生成为富豪或者学术领袖,每个人的追求也不一样。有研究也表明,天才特质天生具有流动性,是不稳定的。所以,“神童泯然众人矣”未必是神童或者学校的失败,很可能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或是自然规律。少年班的最大槽点也不是它没有培养出一群诺贝尔获奖者,而是它几乎每年都让一些神童以“退学”等不可思议的方式陨落。
而且,少年班并非一事无成,资料显示,在少年班已毕业的学生中,虽然几乎没有公认的顶级学术明星,但是有85%以上的学生毕业当年就考取国内外研究生,有300多人获得博士学位,近百人成为教授、研究员,还有不少人在科技创新型企业承担重任。
然而,人们似乎总是觉得不够。似乎这些少年长大之后不变成第二个牛顿,第二个爱因斯坦,就不算合格。这是为什么呢?
这也许是因为,国内“神童”的培养机制,是集中力量,以加剧教育资源不公平为代价。这导致全社会直接或间接地为培养神童投了资,天才少年的未来在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公共利益的一部分。
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曾说:“我们每年只招50个孩子,每个省只招几个,但要派很多人去当地学校调查,去考核,招回来,派最好的老师上课,所以,办少年班招生和培养的成本是很高的。”
“其他学校办了以后,发现成本太高。他们一年招几千个(学生),不愿为了几十个孩子花这么高的成本,也就不愿办下去了。”
而面对自己的投资产品,人们往往就会期望他可以给自己足够多的回报。专栏作家维舟就在文章中表示:“被选中的‘神童’在概念上显然不只是指天禀,还是一种社会期望。换言之,他们的天禀既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家族等集体,甚至要属于公共利益:被寄望给亲属带来向上流动的利益或高人一等的荣耀,向社会做出非凡的贡献。而一旦他们后来学习或仕途不如意,遭到的却是嘲讽。”
对于天资聪明的孩子,应该开小灶。这在目前是一个国际社会共识和潮流。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的Evelyn Kroesbergen教授研究认为,有些特殊类型的天才儿童,由于老师没有能识别他们(属于智力超常),或者教育环境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比如创造力,从而使得他们更容易面临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爱荷华州大学的报告也显示,天才儿童如果被放置在普通教室里,学习没有挑战性的内容,可能会让他们因为无聊而放弃学习,反而成为差生。
但问题在于,对天才少年,应该如何培养,才能让他们既不浪费天分,又不出现“被教岔”的情况呢?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优教育制度或可借鉴,比如,美国的资优教育作为适才教育(因材施教)的一部分,采取反应干预教学(RtI)策略,为差异化的资优生内部群体提供适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用三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为所有学生提供正规课堂教育的基础上,为学习能力高的同学提供额外的加速教育服务或丰富教学活动,对更高水平的学生,则需要根据其特征,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各方面基本平衡发展,又不会泯灭天才。
另外,由于美国资优生的挑选思路是倾向于挑选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具有才能的个体,也就是说,只要你有特长,你就可能是资优生。所以,所涉学生人数也比中国的“天才少年”数量多很多。在一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的学校中,所有学生都有进入人才库的机会,并得到合适自己的个性化教育。
而在其他一些地区,思路也是类似的。比如中国台湾和香港,在因材施教的大环境下,对于资优生的定义,除了包含高智商,和在某些学科表现优异外,还包括独具创造性思考能力,在视觉技术方面特别有天分,具领导力,或在竞技机械技能或体能的协调等方面有突出天分的学生。这些学生都会享受到额外的个性化教学。资优范围的扩大也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教学资源的不公平分布。
据英国《独立报》9月18日报道,美国一项关于天才儿童的调查,历时45年,发现了天才儿童的六大特征。
据报道,从1971年开始,美国“数学能力超群儿童”研究项目(SMPY)追踪调查了5000名智力超群的孩子,其智商分别为前1%、0.1%,甚至是0.01%,该项目是目前仍在进行的同类研究中历时最久的。
研究发现,这些孩子有以下六大特点:
第一,生活条件优越。他们之后往往拥有高学历,获得研究生甚至博士学位,拥有的专利数量远比天资低的孩子要多,并且他们大多数人的收入占世界前5%。
第二,获得关注较少。老师通常认为这些孩子的潜力已经得到足够开发,因而不会在他们身上多花心思,反而更加关注那些水平低下的学生,并且努力帮助他们达到中等水平。项目研究组认为,老师应避免用一套方法教育所有学生,而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
第三,跳级。研究建议,为了激发这些孩子们的潜力,家长和老师应该考虑让孩子跳级。研究人员通过对比试验发现,跳级的天才儿童比没有跳级的天才儿童获得专利和博士学位的可能性要高出60%,并且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方面获得博士学位的可能性要高出1倍。
第四,天赋各不相同。天才的标志不仅仅只是记忆力好、过目不忘。研究人员通过后续反复分析发现,有的天才儿童有着非凡的空间推理能力和可视化系统能力,这些都和他们日后获得的专利和发表的论文密切相关。
第五,标准化测试并非一无是处。研究数据表明,SAT和其他标准化智力测试确实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研究人员称,它们有助于弄清孩子擅长的领域,以便老师关注到更多他们不擅长的地方。
第六,成长型思维。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Dweck)发现,成功的人倾向于保持所谓的“成长型思维”,而不是“定式思维”。他们认为自己像水一样,可以适应环境、不断成长
天才和神童在我们生活中也是经常会出现,经常听到别人议论或电视上有介绍一些天才儿童出现,其实在各个地区也有出现某些学科方面的精英人才,包括创造性思考能力,视觉技术能力,领导力或机械技能、体能协调等方面的突出天分,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教学也是可以采取的,适当的扩大资优范围可以有效的消除教学资源上的不公平分布。希望培养孩子全方面多技能成才,而不要一味的消耗天才口号。
金刚坐是瑜伽中常见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功效——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刚坐还有哪些好处?瑜伽金刚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众健康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