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这个东西是非常的重要的,在宝宝生长发育的未来时间里,宝宝与人交谈的能力等等,其实都是很重要的,对于让宝宝说话这件事上面,爸爸妈妈们也都是急不得的,这件事本身也是需要顺其之然才好,那么,具体来说,宝宝的语言发展是怎样的呢?
语言发展3阶段
宝宝从1岁到6岁的语言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岁~1.5岁:被动性语言阶段
这时的宝宝能听懂宝爸宝妈的很多话,但能说出的词却很少。“别看他不说,可你说的是什么他都知道”,正是指这种情况。
1.5岁~3岁:主动性语言阶段
这个阶段是语言发展的跃进期。这时,宝宝总是主动地说话,而且也能用多词句开始交流了。此时,宝爸宝妈对宝宝的评价常是“话还真多”。
3~6岁(或7岁):语言快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的语言发展具体表现为:
1.词汇量不断增加,内容不断丰富。
比如,宝宝过去只懂得“小猫”“小狗”,后来掌握了“动物”一词。同时词类范围也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名词、动词到形容词以至一些关联词。
2.逐步掌握语法结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比如,宝宝由“妈妈走”这样的双词句到“妈妈带我走”这样的简单句或复合句,以至后来的“因为……所以……”之类的句式。
3.从外部语言(有声的)向内部语言(无声的)过渡。
起初,宝宝都是有声语言。后来在“思考”时也要自言自语说出来,这是介于有声和无声之间的过渡形式。这种真正的自言自语有两种情况:一是游戏语言,如“这是大马,大马跑”,边玩边说。二是问题语言,这是在困难时的困惑与思考的表现,如“这个放哪呢”“不对”“怎么办呢”等等。大致到五六岁时,宝宝的内部语言才形成起来。内部语言的形成意味着意识的开始出现。
4.书面语言能力的初步形成。
宝宝到三四岁时就有能力认识一些汉字了,到五六岁时就能够拿起笔开始写字了。
帮助宝宝更加“能说会道”
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种掌握语言的本领,就像会走路一样,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但是,宝宝的语言发展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干扰。心理学研究中发现这样一个事例:一个宝宝由于双亲聋哑,没有机会同爸爸妈妈对话,到3岁9个月时,语言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的宝宝。看来,后天的环境对宝宝的语言发展还是大有影响的。那么,怎样帮助宝宝很好地使用语言工具呢?
8步训练法供各位宝爸宝妈参考:
1.抓紧早期训练。
宝宝出生后不久,爸爸妈妈亲切热情的话语是对宝宝最好的语言刺激。一位教子很成功的妈妈介绍:“我从女儿很小的时候起,就像宝宝能听懂话一样跟她说话。”这种经验之谈合于科学,便于仿效,是任何一位爱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应该做到又不难做到的。在宝宝的小手抓住什么东西时,妈妈还可以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这个东西的名字,这样把语言和物品联系起来。这时,爸爸妈妈跟宝宝说话时最好是面对面地进行,让宝宝看到爸爸妈妈说话的口形和表情变化。
2.创设说话机会。
宝宝一旦欣然启齿,就应该给他创设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宝宝用语言表达心里的意思。比如,宝宝到了被动性语言阶段,爸爸妈妈不要在宝宝用手势表情表达时就去满足宝宝的要求,而应适度地“挤一挤”,让宝宝“挤”出话来。
到了主动性语言阶段,更应刺激宝宝多说话。例如,宝宝看画报时,爸爸妈妈可以用启发的口吻引导宝宝说说画上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在哪里等。爸爸妈妈讲过的简单的故事重复再讲时,有些情节可以让宝宝说一说,再之后,可以干脆让宝宝讲给爸爸妈妈听。
对成年人而言,少说话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多说,这是遵循“经济法则”,可对正在练习说话的宝宝而言,说的再多也没有“废活”,特别在两三岁这个口头语言发展的最佳期更是如此。遗憾的是许多爸爸妈妈在忙于自己的事情时,时常满足于已经会说话宝宝的“默默无语”。
3.丰富宝宝的词汇。
最初可以借助实物、手势、表情,让宝宝掌握词汇。比如,宝宝在房间里练习走路时,碰到桌子、椅子等,爸爸妈妈就可以不厌其烦地教他说出这些词。特别是教宝宝对同类的东西重复一个词更重要。比如,让宝宝知道木头椅子叫椅子,自己的儿童椅也叫椅子,这样有助于宝宝掌握词的概括性。对有些词要借助表情让宝宝掌握,比如“疼”这个词,爸爸妈妈可以做出疼痛的表情让宝宝知道什么叫疼。
另外,爸爸妈妈可以带宝宝走出家门广开视野,宝宝见多识广后,词汇自然会丰富起来。等到宝宝已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后,爸爸妈妈就可以跟宝宝玩词汇游戏了。例如,爸爸妈妈说出一个“水”字,让宝宝说出带“水”字的词,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可以用比赛的形式进行,谁说出的词多,谁就取得胜利,这个游戏可以叫“组词游戏”。再如,爸爸妈妈还可以跟宝宝玩“说反义词游戏”,也非常有意思。
4.教宝宝学规范的语言。
教宝宝学习规范的语言,一是要注意纠正宝宝错误的发音。比如,宝宝可能把“吃”说成“qi”,把“哥哥”说成“dede”。可能爸爸妈妈常常因宝宝的错音而觉得有意思,从而无意地重复宝宝错误的发音。殊不知这样的“随声附和”,会使宝宝“将错就错”。正确的做法是,让宝宝看爸爸妈妈正确发音的口形,逐步引导,使发音日趋正确。当然,这需要慢慢来纠正,不必操之过急。
二是要注意不教宝宝说“儿语”。有些爸爸妈妈喜欢教给宝宝说“丫丫”(脚)、“臭臭”(屎)、“汪汪”(狗)等儿语,这是十分不经济的教学,对宝宝来说,这是他精力上一种昂贵代价的浪费。因为这样宝宝要学两套词汇,给宝宝造成双重负担。其实,宝宝学习“丫丫”跟学习“脚”要花费同样的精力,莫如直接就学“脚”。
三是要引导稍大年龄的宝宝说话合乎语法。比如,宝宝把“妈妈,我要喝水”说成“妈妈,喝水”,爸爸妈妈就要引导宝宝说:“小强渴了,是吗?妈妈不渴,小强渴了,小强要喝水。小强说:妈妈,我要喝水。”“对,再说一遍,真好!”
四是要及时纠正宝宝的语病。由于模仿或词汇不够丰富等原因,宝宝容易说出带语病的句子。比如,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宝宝会说,“后来,后来……”“这个,这个……”等等。对此,宝爸宝妈一经发现应及时纠正,但纠正时一定要注意不是去重复宝宝的病语,关键是要告诉宝宝正确的说法。
5.多跟宝宝交谈。
爸爸妈妈跟宝宝亲切平等的交谈,不仅有助于密切亲子关系促进心理相容,而且有益于宝宝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时间嘛,只要留心总是有的,散步时,电车上,饭后,睡前,甚至织毛线的时候都可以。谈话时既要注意宝宝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又不能消极适应宝宝语言发展的水平。就是说,通过经常的交谈,应让宝宝说话的水平向爸爸妈妈“靠拢”而不是相反。谈话时也应允许宝宝争辩,锻炼他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思想的能力。此外,也应让宝宝多跟同伴交谈。
6.进行专门的口腔训练。
宝宝的语言可以利用一些方式进行专门的训练。爸爸妈妈与宝宝玩“打电话游戏”就是很好的训练方式。爸爸或妈妈与宝宝各拿一个“电话”,可以先“面对面”“打电话”,再“背靠背”“打电话”,来言去语中,既有趣味又有效益。
教宝宝学儿歌也是有效的训练方式。还有,我国历来就有用饶口令训练说话的传统方式,这方法也很管用。绕口令说来绕口、诙谐、有趣,很受宝宝欢迎。经常练习,宝宝将会“舌如弹簧、语似连珠”。
7.对宝宝说话做到“三不”。
一是不嘲笑。宝宝学说话,发音、吐字、用词、成句都要有个渐进的过程,一时说得不好,万不可嘲笑,因为它会挫伤宝宝说话的积极性。
二是不阻止。“别说了,吵人!”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宝宝的一种打击。
三是不催促。对两三岁的宝宝应该说:“别急,慢慢说。”如果爸爸妈妈着急地催促宝宝,势必“欲速则不达”,宝宝反而结结巴巴。也许,做到了这“三不”,也就排除了宝宝形成“口吃”的主要原因。
8.保护好宝宝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
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是宝宝能说会道的物质条件,一旦发现异常,不可麻痹大意,要及时就医或进行特殊训练。
很多妈妈认为,保护牙齿应该是从孩子换恒牙开始,乳牙迟早会掉落,保不保护不重要。其实,保护牙齿,应从乳牙萌出开始。原因在哪?首先,乳牙有良好的咀嚼食物的能力,可以帮助颌骨和咀嚼肌发育;其次,乳牙能帮助孩子学习说话,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面容和微笑;同时,也为恒牙的直接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旦乳牙萌出,细菌开始在口腔聚集,可以分解糖,产生酸;酸可以使牙齿脱钙发生蛀牙。因此,只要第一颗乳牙萌出,尽管暴露在有限的含糖食物环境,也应该开始清洁宝宝的牙齿。可以用小毛巾帮宝宝清洁牙齿。待养成刷牙习惯后,宝宝就可以自己刷牙。
保护乳牙,还要避免让宝宝养成含奶瓶睡的习惯,饮料和牛奶含有对萌出牙齿有害的糖。乳牙长出来后,宝宝开始爱吃零食,糖果类的食物有黏性,这会在口腔内存留很长时间,也最好不要吃。建议多给宝宝添加一些蔬菜、水果、乳酪和无糖的水果汁等。
在此给家长们提个醒,小儿应该在第一个牙齿萌出后6个月之内,或者1岁前接受第一次口腔健康检查,每年至少检查两次。
金刚坐是瑜伽中常见的坐姿之一 ,它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功效——促进肠胃蠕动,增强消化能力 。那么瑜伽金刚坐还有哪些好处?瑜伽金刚坐有什么作用?下面就和大众健康网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