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幼儿 > 对两岁的宝宝要怎么办?宝宝患佝偻病有哪些误区?[图]

对两岁的宝宝要怎么办?宝宝患佝偻病有哪些误区?[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8:48 婴幼儿佝偻病精神

当宝宝的年龄增长到了 2岁的时候,在很多人的眼里面,这应该算是一个非常的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个阶段,宝宝自身的行动力已经非常的高了,并且也开始渐渐的走向独立,而对于宝宝的成长速度,很多的家长自己可能都会有中猝不及防的感觉,在2岁的时候,还好一个宝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对两岁的宝宝要怎么办?宝宝患佝偻病有哪些误区?(1)

1、怎样应对两岁的宝宝

1.减少命令ta的次数。

2岁左右的孩子,有太多太多自己的想法,他们试图按着自己的喜好把家里的物品摆设、墙壁涂鸦、穿衣选择、玩具归属都定义成自己的专属风格。一旦这种奇奇怪怪的想法被父母打断、制止,他们也会用同样决绝的方式和语气拒绝父母。在父母看来,这是宝宝故意在唱反调,然而宝宝心里也有不被尊重和承认的苦楚。所以,想要减少宝宝"sayno"的频率,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而不是着急告诉宝宝"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不要这样"。

2.尊重ta的选择。

尽管这一阶段的孩子花招百出,让家长防不胜防,但只要他们的行为不危及他人和自身的安全、健康,家长就应该充分放手,给宝宝提供多种选择,让ta决定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情。这样不仅避免了宝宝随心所欲可能招致的消极结果,也让宝宝有了一种"当家做主"的快感。总之,家长应理解宝宝所处的特殊阶段,对宝宝的行为表示感同身受,多用理解、耐心、关爱陪伴宝宝度过这段特殊时期,这对宝宝良好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3.爱与规则并存。

给宝宝自由的权利,让ta做决定,并不代表家长要一味地妥协、顺从,由着宝宝的性子来。对于宝宝提出的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本着"明是非、辨善恶、知美丑"的原则给宝宝"立规矩"。在坚决不能违反的地方"不就是不",任凭宝宝使出浑身解数,家长也不能动摇,但态度也不能太强硬,可以冷处理或用坚决而平静的态度对付。更多时候,宝宝的反抗情绪多是由于家长拒绝而故意为之的,ta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试探家长的底线,因此,处理前家长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万万不能以暴制暴!

4.引导ta正确表达自己。

尽管2岁左右宝宝的小脑袋充满了奇思妙想,但他们的语言还未丰富到足以清晰地表述自己所想,在想要某个东西而不得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挫败感。因此,家长应该耐心倾听宝宝、帮宝宝整理ta想要表达的词汇。这样,不仅让宝宝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东西,而且也帮宝宝发展了语言能力。

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了更多的情绪表达,但他们并不知道哪些是高兴、有趣的情绪,哪些是生气、难过的情绪。人有情绪是正常的,所以,家长不能告诫宝宝不许有哪些负面情绪,而应该鼓励宝宝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说出自己的感觉,而后教给他们正确处理的方式即可。

2、宝宝患佝偻病的误区

误读1:补钙就可预防佝偻病

苏宜香教授说,佝偻病有许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医学上对该病的定义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所以说这种病和补钙是没有关系的,家长给孩子吃再多的钙剂也是没有用的,如果体内的维生素D不足就有可能患此病。致病因素很多,比如晒太阳少、食物中的维生素D少、生长过速,还有一些疾病、药物的因素。

误读2:肋骨外翻就是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特征是:由于钙磷代谢失常,使得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地钙化,而造成骨骼的病变。它的典型症状是,宝宝七八个月时头会呈“方盒样”,1岁左右肋骨呈“串珠”状,手腕、脚踝处的骨骼增厚,就像戴着手镯、足镯一样。这些典型症状也就是诊断佝偻病的依据之一。

当然在这个病发病的早期,也就是宝宝6个月以内,会出现哭闹、睡眠不安、汗多枕秃等症状,在宝宝开始站立、学走路时可能出现X形腿或O形腿。不过这些都不是佝偻病的特异性症状,比如宝宝睡觉盖的太厚,引起出汗过多,同样会出现枕秃。至于导致肋骨外翻的原因则更多,孩子肝脏过大、松紧带的裤子提得太高,都可能出现肋骨外翻。宝宝出现这些症状,妈妈不用太过紧张,佝偻病的诊断还需要依据生化指标来判断。

误读3:查微量元素就能诊断

在广州许多母婴用品店门口,就有人提供仪器可以免费为宝宝们检查钙、铁、锌等微量元素。一旦查出宝宝钙偏低,工作人员就会告诉妈妈宝宝可能有佝偻病。有些妈妈会带宝宝去医院,医生会给宝宝开血钙的检查来判断是否是佝偻病。

这些检查真的能诊断佝偻病吗?苏宜香说,这些检查都不能做诊断依据,诊断佝偻病的生化指标是看“血清25-(OH)D”的多少,这才是一个可靠的指标。不过这个检查在许多医院还没有普及。家长最好带孩子去有佝偻病专科的医院去做检查,以免被误戴佝偻病帽子。

误读4:鱼肝油中维D越高越好

这次“金奇仕”事件中,有家长质疑该品牌的鳕鱼肝油中的维生素D含量达不到国家推荐的400个国际单位量,所以质量不合格。苏宜香介绍,维生素D产品有不同的类别。如果是作为药品,其中的维生素D含量要求较高;如果是作为膳食营养补充剂,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其含量只能达到推荐摄入量的1/2到2/3,“金奇仕”就属于后者。很多家长会关心,那剩下的差额怎么办?苏宜香说,应该通过正常的膳食和太阳光中获得。

误读5:补够了维D就万事大吉

有的家长想,那干脆给孩子补足够的维生素D就不会得佝偻病了。苏宜香说,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心态,过于迷信各种营养补充剂,以为补充了足量的营养补充剂就万事大吉,而忽视了孩子的日常膳食和足够的户外活动。佝偻病的预防还需要让孩子晒足够多的太阳。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下维生素D的合成,这种人体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更易被人体利用和吸收。

是否能得到足够日照与佝偻病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在一些纬度较高的城市,由于日照时间短,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可达40%以上,广州由于纬度较低,佝偻病的发病率为10%。在冬天由于日照时间短,而且孩子户外活动少,佝偻病的发病率也要比夏天高。苏宜香建议家长,孩子放学后或周末多让他们在户外活动,尽可能多裸露一些皮肤,也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误读6:过了一岁就不用补维D

有的家长会走另一个极端,觉得孩子过了一岁,户外活动增加了,就不需要再补维生素D了。有的家长还会说,我们小时候什么都没补,也没得佝偻病啊。苏宜香认为这也是一种误读。其实5岁以下儿童、孕妇、乳母都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而维生素D在天然食品中存在较少,足够的日晒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可惜的是,大城市中的高建筑可阻挡日光照射,大气污染也会吸收部分紫外线,特别是像最近的广州已持续多日阴雨天气,孩子自身通过日照合成的维生素D可能不足。再加之一些社会因素,孩子们在幼儿园中的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与20年前的情况不同。现在的孩子仍有适量补充维生素D的必要。

宝宝佝偻病预防:

①鼓励母乳喂养,坚持母乳喂养8个月。

②自出生后2周起,每日给宝宝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400单位。

③多吃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不要吃过多的油脂类和盐,以免影响钙在体内的吸收。

④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照射转变成维生素D,这是最廉价安全的维生素D来源,每1平方厘米皮肤经照射半小时即可产生20微克维生素D,每日晒1~2小时即可满足需要。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