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幼儿 > 婴幼儿扁平足特征病因是怎样的?一岁内宝宝睡眠禁忌有哪些?[图]

婴幼儿扁平足特征病因是怎样的?一岁内宝宝睡眠禁忌有哪些?[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8:24 扁平足婴幼儿睡眠

根据调查了解,儿童出现扁平足的概率其实是有一些高的,儿童扁平足的概率大概是有百分之七,这让很多的爸爸妈妈们误认为,扁平足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没有什么危害,也不需要矫正,但是,事实上,扁平足有很大的危害,而且在前期也是可以早些观察,及时的做出措施。

婴幼儿扁平足特征病因是怎样的?一岁内宝宝睡眠禁忌有哪些?(1)

1、婴幼儿扁平足的特征

如何判断宝宝扁平足

一个小测验便可判断宝宝是否扁平足。方法很简单,妈妈先在地上撒上一层面粉,让宝宝踩上去,之后仔细观察小家伙踩过面粉的脚底,一般来说,正常的脚足内缘不应触地,所以不会沾上面粉,而扁平足刚好相反,大部分足底或全部足底会被面粉覆盖,若宝宝足底内缘粘满面粉说明小家伙是扁平足。

扁平足产生的原因

遗传:很多足部疾病都有遗传性,比如扁平足、高足弓、踇外翻等。

先天发育不良:少部分扁平足孩子是由于先天发育问题造成足部骨骼异常,进而导致后足关节活动受限,最终形成没有弹性的、定型的扁平足。这种类型的扁平足需要积极治疗。

过早走路:在孩子还是小宝宝时期,骨骼和肌肉力量发育还不够,足部韧带较松弛,如此时过早地练习走路,宝宝身体重量全部压在足部负重较大,尤其是肥胖宝宝、很容易造成足弓发育不安全而形成了弹性扁平足。这种类型占大多数,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护理和锻炼,达到纠正扁平足的效果。

很多婴儿生下来就存在扁平足,而且很有可能一直持续到儿童期。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孩子的骨头和关节都很灵活,当他们站立的时候就会引起足部扁平。小婴儿的脚丫内侧还有脂肪垫,可以将足弓挡住,看不出来。如果你把孩子的脚抬起来,仍然可以看到足弓,但当孩子正常站立的时候,他就消失了。另外,孩子也有可能有一点外八字,从而增加了足部内侧的体重压力,看起来足部更加扁平。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6岁的时候,足弓就会发育成熟,足部骨和关节也不再那么灵活易变。这时候,每10个孩子中就只有1-2个还存在这个问题了。

如何预防孩子后天性扁平足,妈妈要注意这些:

1.不要让宝宝过早地学走路或站立过久,更加不能让宝宝负重过多。

2.给宝宝选择合适的鞋子。最好选用布底鞋,后跟可以稍微高一些,鞋的大小要合适,鞋要轻便、舒适。

3.锻炼足部肌肉。可以让宝宝光脚在沙滩或者草地等软硬适中、安全、干净的地面走路,有利于足部外侧肌肉和韧带的锻炼。

如何让宝宝远离扁平足?

合适的运动可减少扁平足:孩子的足部要健康发育,运动十分重要。近年来儿童扁平足问题比20世纪80年代上升约20%,比较明显,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缺乏锻炼。儿童应该多做一些运动,如足尖运动、脚趾抓玻璃球运动以及跳绳、打篮球等弹跳性运动,以改善足部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促进足弓的发育。

正确选鞋可防扁平足后遗症:儿童足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应有不同的护理方法。家长应为孩子挑选合适的健康鞋,这对其足部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儿童穿着合适的鞋及鞋垫,可以减少足部后遗症和韧带损伤机会。

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保暖性好的鞋袜:如棉鞋、毛巾袜,既暖和又舒适,很适合小儿穿用。而球鞋、胶鞋、皮鞋保暖性能差,散热快,容易冻脚,故不宜穿。鞋袜的尺寸要稍大一些,脚与鞋之间应稍有间隙,以利空气隔热,增加保暖性。

常换洗和晾晒鞋袜:小孩好动,脚容易出汗,鞋内最好放置鞋垫,以吸潮汗减少热的散发,并常换常晒,以保证鞋的干燥、暖和。雨雪天鞋袜弄湿后,要及时给予调换。

小编说说:当父母发现宝宝可能是扁平足时,一方面要学会保护足弓,另一方面一定要去医院检查,明确扁平足的类型,有些情况需要特殊的治疗方式,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

2、一岁内宝宝睡眠禁忌

一、不该含着乳头或奶嘴睡

有的宝宝睡觉时非得含着妈妈的乳头或奶嘴才能入睡。这么一来,孩子每每醒来后就会下意识地吮吸乳头或奶嘴吃奶。这种过分频繁的进食习惯,容易使孩子的胃肠功能紊乱。

其次,孩子入睡后小嘴依然被乳头“堵”着,也容易呼吸不畅,导致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可能引发窒息。

此外,这种不良习惯还可能影响孩子牙床的正常发育以及口腔的清洁卫生。

由此鉴定,在宝宝睡觉时,应该还他们嘴巴自由!

二、环境不该过分安静

孩子一般在3-4个月时就开始自觉地培养“抗干扰”的调节能力了。然而研究表明,约有30%的婴儿并没有学会“抗干扰”——他们往往一有“风吹草动”便难以入睡,或在熟睡中被惊醒。其实,婴儿自会在自然的“家庭噪音”背景下入睡,家长大可不必在房间里特意踮脚走动,不用弄出一点点声响就神经紧张。否则,孩子很可能养成不良的睡眠习惯,只有在人为、刻意制造的“极度”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入睡,而这种环境在现实中却是难求的。

三、被子不该太厚

有些家长在寒冬为了让孩子睡得暖和,特意为孩子盖上厚厚的被子,殊不知太厚的被子往往过重,甚至可能引起呼吸不畅。而且被子中过高的温度反而会使孩子烦躁不安乃至哭闹不停,同样影响其睡眠质量。让孩子从小就在过分温暖的环境下入睡还可能降低人体对寒冷的抵抗力,造成孩子长大后“弱不禁风”。

四、不该在哼唱声中才能入睡

对于宝宝来说,妈妈的睡前摇篮曲,就是天籁。但让孩子习惯于只有听到哼唱声才能安然入梦就不宜提倡。孩子必须培养的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即:以“自然”的方法自行入睡,及醒来之后仍能“自然”地重新入睡,而不是依仗家长诸如摇晃、哼唱或喂食等“人为”的办法来帮助他安然入梦。

五、白天不该睡得过久

白天睡得过久的孩子大多晚上睡不好,甚至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弄得家长夜不成眠。研究证实,晚间睡眠不足而白天嗜睡的孩子不仅生长发育比较缓慢,而且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和运动技巧都相对较差。

此外,缺乏夜间睡眠还会扰乱生长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得免疫系统受损,内分泌失调,代谢出现问题,易发胖。如果婴儿白天睡得过多,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弄醒孩子,或逗他多玩一会儿,通过调整来克服“黑白颠倒”。

再说,白天这么美好的时光,爸妈怎么舍得让宝宝就这样浪费了呢

六、不该经常更换照看人

有的家庭因为大人工作忙,而不得不常常更换照看孩子入睡的大人,有时是爸爸,有时是妈妈,有时是奶奶,有时又换成保姆……殊不知,对不足半岁的孩子来说,往往把照看自己入睡的人视作“最亲的亲人”,故在心理上很难对频繁的转换迅速作出调整。

说实在的,宝宝可受不了这种“变脸”啊。

七、不该睡得太晚

晚睡绝对是宝宝的大敌。而养成这种坏习惯,往往是父母的原因。

占相当比例的婴幼儿之所以睡得太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晚睡导致的。据统计,我国0-2岁婴幼儿每天睡眠时间比美国同龄孩子平均少1个小时,首要原因之一即是,孩子的父母亲钟情于“夜生活”而普遍睡得晚,孩子也由此相应缩短了晚间的睡眠时间,种种“行为性失眠”便由此发生。

宝宝们的晚睡具体表现为:晚上到了睡觉时间仍不愿意上床,入睡时间往后拖延,或者长时间难以入睡等等。研究还表明,在行为问题上,夜间晚睡的孩子容易好斗,同时还可能伴有多动症、自我控制能力差、精神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症状。

所以,养成娃娃好习惯,从父母抓起。

八、不该在睡前对孩子过分“在旁关照”

在让孩子感到十分舒服的“睡前仪式”(如轻拍或按摩孩子背部,放送轻柔舒缓的音乐等)之后,家长可在孩子仍然醒着时离开。否则孩子就会习惯于将自己的入睡与家长的“在旁关照”紧紧联系在一起,只要家长不在,他就会恼怒不已、嚎啕大哭起来。

九、不该依赖“摇睡”

每当孩子哭闹时,一些年轻妈妈便使出“看家本领”:将孩子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个不停,甚至孩子哭得越凶,妈妈就摇得越起劲。殊不知这种做法对孩子十分有害,因为过分猛烈的摇晃动作会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受到震动,轻者影响脑部的生长,重则使得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与较硬的颅骨相撞,最终造成颅内出血,这对10个月内的孩子尤为危险。

十、不该搂着孩子睡

有些年轻妈妈爱子心切,喜欢紧紧搂着孩子睡觉。但这么一来,被搂着的孩子便呼吸不到足够的新鲜空气,吸入更多的是妈妈呼出的废气,对孩子的生长和健康都很不利,同时还可能传染到妈妈的疾患。此外,搂着孩子睡还会使其自由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甚至难以伸展四肢,使孩子的血液循环和生长发育都受到负面影响。

所以,爱他就给他一点空间吧。

十一、不该亮灯睡

有的家长为了方便自己照看孩子,喜欢让卧室整夜灯火通明。但婴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远不如成年人,如果夜间睡眠环境如同白昼,孩子的生物钟就会被打乱,不但睡眠时间缩短,生长激素分泌也可能受到干扰,最后导致孩子个子长不高,或低于正常体重。

十二、不该让孩子俯睡

一些年轻妈妈喜欢让孩子俯睡,还误认为这种睡姿可以让孩子睡得安稳,少了哭闹,但实际上这种睡姿最不安全,因为孩子的口鼻等呼吸器官最易受阻塞,甚至导致猝死。同时这种睡姿还可能使得肠胃等消化器官受体重的压迫而引发消化不良。

所以,我们就说,养个娃真是不容易啊,面面俱到,连睡个觉都大有讲究。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