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健康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人群 > 母婴 > 胎儿性别仅仅只是自然选择吗?胎儿性别可以改变吗?[图]

胎儿性别仅仅只是自然选择吗?胎儿性别可以改变吗?[图]

大众健康网 2019-11-26 15:00 胎儿性别婴儿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有重男轻女的意识,在古代,没有计划生育,可以生育很多孩子,从那时候开始,人们就很喜欢男孩,认为男孩可以传宗接代,而女孩只能嫁为人妻,所以为了香火延续喜欢男生,可是生男生女并不是人可以控制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胎儿性别仅仅只是自然选择吗?胎儿性别可以改变吗?(1)

1、胎儿性别是自然选择吗

在这个现代化的时代,有很多科学方法来选择胎儿性别:通过临床诊断筛选出那些带有遗传疾病的受精卵,这也可以影响胎儿的性别,从而让父母决定是要男孩还是女孩。

父母可以选择胎儿的生物性别,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定的办法来选择社会性别。虽然性别是由诸如染色体数量和生殖器来决定,是一种生物上的定义,可是社会性别,即是处于一种男性状态还是女性状态,是一种社会概念。不同的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应该怎么样有不同的规则。穿着套裙制作甜点的女性符合在社会中的性别定位准则,而化妆或穿着女式内衣的男性则不符合这种准则。

那些不符合社会既定性别规则的人会使其他人感到紧张和不舒服。我们可能想要阻止他们现在所做的,然后按照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怎么样做来做。其实,除了这是一个人们不可能改变的选择,社会性别认同的构建也并不是很容易被人们理解。一个人社会性别的形成可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激素水平、基因调节、流行文化和家庭作用。研究人员对人们在哪一点上会觉得性别认同是一个问题仍在争论不休。有些认为性别认同在很小的年龄就被牢牢地固定;另一些人则争辩说,这种身份可能不固定已经很多年了。

大多数人的社会性别认同都和他们的生物性别一致,但有些人的社会性别认同与生物性别相反,有些双性或无性别认同。这些人可能做出拒绝传统社会性别角色分配的选择来,像是一个认为自己是女性的男士会像女性那样穿衣打扮。对有些人来说,进行一些调整适应,是在他们生理性别和心理社会性别认同之间的一种莫大妥协。然而,另外一些人觉得必须得让自己的生理部分与他们心理认同的性别一致,这些人可能选择做变性手术。如果感到自己性别归属混乱以致无法启齿,就会出现极度忧郁沮丧。

性别错位症是医学术语,它用于那些对自己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认同不一致的人,其他的病征在当期《精神错乱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中。把性别错位症归为一种精神障碍是有争议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暗示着一些事情是错的,而有这些症状的人却在设法使其正确。但是由于社会倾向于把社会性别看作是一种严格的与生俱来的东西,对于那些不符合准则的人们,社会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也就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了。所以,即使人们无法改变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他们也不得不履行已定的社会性别身份,从而在社会上勉强生活。

2、如何建立孩子性别意识

男孩篇

不要阻止男孩对身体的探索。两三岁的男孩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男孩喜欢摸"小鸡鸡",有时他们也会要求摸妈妈的乳房,跟妈妈一起洗澡。面对这些情况,父母表现出来的态度越坦然,越有利于孩子接收正确的信息。

男孩在洗澡后或起床时摸生殖器,父母完全可以视而不见,但要告诉他,生殖器是隐私部位,不可以在公众场合摸,同时给他穿上闭裆裤以减少这样的行为。妈妈完全可以跟4岁内的儿子一起洗澡,帮助他认识女性的身体特征。如果妈妈对此感到不安,也可通过图画书满足孩子的需求。

多包容男孩的调皮。男孩天性好动、容易冲动、喜欢对抗,在养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男孩女孩的天然差异。如果男孩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教养者希望他们事事像女孩那样顺从、安静,势必影响男孩个性的张扬,性格也会变得胆小、退缩。

性别角色的形成机制主要靠模仿,所以父亲对于男孩的成长尤为重要。父亲一方面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阳刚、坚强、有责任有担当的男性榜样。

女孩篇

坦诚与女孩交流性别差异。相较于男孩,女孩更愿意用语言与父母交流,表达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比如女孩通常会对"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爸爸为什么没有‘咪咪’"这类话题感兴趣。面对这样的提问,简单地用"你是女孩,没有‘小鸡鸡’,爸爸是男生,没有‘咪咪’"回答并不好。父母可以告诉她,"女孩也有‘小鸡鸡’,只是跟男孩长得不一样"、"爸爸也有‘咪咪’,只不过比妈妈的小",这样的回答既客观又传达了两性平等的观念,不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身体有缺失,产生自卑心理。

别把女孩养成"假小子"。父母一般比较介意男孩像女孩子一样害羞、腼腆,而女孩举手投足像个男孩子倒会得到父母的首肯,父母甚至愿意给女孩剪短头发、穿上男孩的衣服,有的父母还会直接叫女儿"儿子"。这种模糊的态度很容易使女孩产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女孩性别意识的正常形成与发展。女孩就是女孩,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按照女孩的性别来教育和培养,让她们穿裙子,玩布娃娃,重视培养女孩的优雅气质和仪表之美。

童年是给人生的性别色彩铺底色的阶段,底色铺好了,成年后便不容易出现性别认同障碍。这一方面需要父母真心接纳孩子的性别,不要跨性别教养。另一方面要意识到男孩女孩的性格也需要互补,男孩在一段时间会喜欢照顾洋娃娃,女孩在一段时间喜欢爬树、冒险,这些并非坏事,可以帮他们弥补性格的缺失。

最新文章

  • 运动
  • 膳食
  • 医学
  • 美容
  • 心理
  • 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