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后在面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皮疹,并逐渐发展为脓疱,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那哪些人容易感染猴痘?相关知识介绍如下!
本文目录
1、哪些人容易感染猴痘?
2、猴痘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3、猴痘临床表现有哪些?
4、如何预防猴痘?
猴痘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还是男男间亲密关系的同性传播,这个群体属于高危人群。而对普通人来说,概率微乎其微,“这个概率甚至低于被雷击中的概率。”
于高危群体,尤其是MSM群体(男男性行为),要用预防艾滋病的标准来预防猴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猴痘病毒彻底阻断。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据北京市疾控中心网站消息,6月16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所召开了艾滋病防控人员猴痘防控工作在线培训会,其间特别介绍了猴痘的相关内容,“增进了艾防人员对猴痘病毒相关知识的了解,提升了艾防系统猴痘疫情防控能力,为全市猴痘疫情防控工作筑牢了基础防线。”
常荣山说,虽然特殊群体需要用预防艾滋病的标准预防猴痘,但是不需要担心猴痘病毒感染未来会发展成艾滋病这样的传染病。“第一,猴痘可被治愈;第二,猴痘的潜伏期症状明显。而感染者也多是MSM人群,对普通人群而言几乎没有被感染风险。”
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1、潜伏期5~21天,多为6~13天。
2、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3、发病后1~3天出现皮疹。皮疹首先出现在面部,逐渐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
4、皮疹经历从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到结痂几个阶段的变化。疱疹和脓疱疹多为球形,直径0.5~1厘米,质地较硬,可伴明显痒感和疼痛。
5、从发病至结痂脱落2~4周。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1、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性接触、特别是男男性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
2、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
3、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4、做好健康监测:若在国内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一般可以选择皮肤科,并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结痂前避免和他人密切接触。
总结:猴痘人群普遍易感。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